时间:2025-10-23 | 编辑:李峰 | 阅读:2605 | 分享: |
全球约 98.5%的集装箱船合同,都落在了中国、韩国和日本三国的造船厂手中。
其中,中国造船厂正在建造736万标准箱集装箱船,占全球订单总量的73.7%;韩国204万标准箱,占20.4%;日本43万标准箱,仅占4.3%。
这是单纯的数字吗?不是。
这是造船格局的东移,是产业重心正在改变的最直接信号。
736万标准箱,占订单总量的73.7%——这是中国在新造订单上的绝对领先。
而且,这只是新增订单。
目前全球集装箱船队中,按建造地统计:
韩国建造的船队容量 1640万标准箱,占50.1%
中国建造的船队 960万标准箱,占29.4%
日本建造 320万标准箱,占9.9%
其他国家 350万标准箱,占10.7%
换句话说,中国不仅在新订单上主导市场,在现有船队的份额上也在快速追赶韩国,未来几年甚至可能形成“新造和存量双重主导”。
这份量级,让中国造船厂不仅是“供应商”,而是真正的行业规则制定者。
从超大型集装箱船到近海支线船,从LNG双燃料、甲醇、氨燃料推进,到智能化船舶,中国造船厂几乎涵盖了所有技术类型。
三国在市场上形成了清晰分工:
中国:主攻全谱系船型、批量交付能力强、工程体系完整。
韩国:专注高附加值船型、工程精度高、交付稳定。
日本:依赖传统客户、市场份额有限、以高端小批量船型为主。
在新增订单上,中国占比 近三分之二以上,体现了全局性优势;
韩国20.4%,主要集中在大船高端定制领域;
日本4.3%,更多是维护老客户和品牌影响力。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除了中日韩三国外,全球其他国家仅有 29艘集装箱船订单——其中16艘在台湾,4艘在土耳其,3艘在美国。
这些零散订单基本是政策驱动或特定船东安排,无法撼动全球格局。
美国针对中国船舶行业发起了301条款调查,自10月14日起,停靠美国的中国制造船舶需缴纳额外港口费。
表面是政策手段,但核心是 产业能力的缺失。
美国新订单仅3艘,中国736万标准箱,量级差距是惊人的。
土耳其、台湾、少数欧洲造船厂,也只是分散在小型或政策型订单。
全球造船市场,已基本形成“三国主导、其他国家边缘化”的局面。
从订单构成到现有船队比例来看:
中国的增量订单占比73.7%,船队存量占29.4%
韩国新订单占20.4%,存量占50.1%
日本新订单占4.3%,存量占9.9%
这意味着未来几年,中国将在新船交付上持续扩张,对全球船队构成深远影响。
不仅是数量,中国船厂在交付周期、节能环保、智能造船方面也在持续拉开差距。
这是一种体系性优势:不仅在造船能力上领先,也在全球产业链整合上形成壁垒。
Alphaliner的报告用数据平铺,但背后透露出的趋势非常明确:
中国正在定义集装箱船的新标准
韩国和日本仍有存在空间,但更多局限在高端或小批量领域
全球其他国家,除特定政策或商业需求外,几乎被挤出市场
美国的港口费、日韩的谨慎布局,都无法改变这个现实:
新造船的世界,已经以中国为中心在运转。
未来十年,全球海上货运的命脉,很大程度上将由中国建造的船舶承载。
来源:船事探索
电话:025-85511250 / 85511260 / 85511275
传真:025-85567816
邮箱:8965569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