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网

资讯

中美互征天价港务费,哪些港口成为得利"渔翁"?


10月14日,中国"特别港务费"正式生效当日,美森轮船以"头铁"姿态选择直接挂靠上海港与宁波港——尽管两地海事部门未明确账单细节,但依据交通运输部相关规定,相关船舶仍需缴纳这笔"买路钱"方可通行。与此同时,全球航运联盟与企业迅速调整策略,一场因中美港务费博弈引发的全球港航格局震荡,正悄然重塑着贸易流与港口的命运。

航运企业紧急调整,谁在被迫"绕路"?

面对中美双向港务费压力,航运企业的应对策略呈现分化:以"双子星"联盟为代表的企业选择灵活变通,通过改港、中转规避费用。赫伯罗特旗下"Potomac Express"轮率先退出宁波挂靠,原计划经该港出口美国的货物,改由"Maersk Luz"轮运至10月24日光阳港完成衔接;马士基则调整两艘船舶的挂靠计划——"Maersk Kinloss"轮取消宁波停靠,相关进口货物在釜山港卸载后转船;出口美国的货物则通过待定"穿梭船"先转至韩国,再换乘干线船赴美。
这一被动调整意外验证了马士基此前力推的干支线网络的可靠性,也让韩国釜山港成为中美"鹬蚌相争"的首个明确受益者。业内预判,亚洲区域的中转格局或将加速重构:釜山港、新加坡港、巴生港等中转枢纽地位将进一步凸显——原本直航中美或涉及中美关联的货物,可能优先选择这些港口中转,再通过不受费率影响的第三方船公司或合规船舶转运,以降低成本。
在美洲方向,部分货物选择"曲线救国":流向美西的货物或经加拿大温哥华港、蒙特利尔港清关后,通过陆路转运至美国腹地,两港因此获得潜在增量;而受益于制造业"近岸外包"趋势,墨西哥曼萨尼约港等港口则有望成为北美市场的新门户。

政策豁免条款下的"隐性赢家"

中国"特别港务费"设置了明确豁免条款,其中一类关键受益者是修船港口。根据细则,"空载进厂修理"的船舶可免缴费用,这将推动更多船舶选择中国修船基地。
当前,中国修船业已形成四大核心集群:
  • 舟山地区:坐拥中国南北航运线交汇点与国际主航道区位优势,是全国最大修船基地,年修船产值突破400亿元,占全国总量40%以上;
  • 长三角地区(上海、南通、太仓等):贡献全国60%以上修船产值(含舟山),具备FPSO改装、双燃料船改装、LNG船修理等高端能力;
  • 环渤海区域(大连、青岛):中国北方重要的船舶工业基地,拥有历史悠久的修造船企业;
  • 珠三角区域(广州龙穴岛):华南地区核心修造船基地,依托港澳区位服务区域内及南海航线需求。
此外,邮轮运营商也迎来利好:皇家加勒比"海洋光谱"号因以吴淞口为母港服务本地游客,成为少数被豁免的船舶,得以正常运营后续航次。

意外"躺枪"的日本航运企业与行业警示

这场中美博弈的涟漪效应还波及了第三方。美国东部时间10月14日,针对外国造汽车运输船的入港费(每净吨46美元)生效(原计划10月起按每辆150美元征收,经两次调整后升至当前标准)。尽管该费用名义上面向所有外国汽车船,但实际主要冲击的是主导中国汽车出口运输的航运企业——目前全球汽车船市场65%份额由挪威华伦威尔森(15%)、日本三大船企(日本邮船、商船三井、川崎汽船合计40%)、韩国现代格罗唯视(10%)占据,这些企业均被卷入额外成本压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行业格局的深层变化:面对美国301调查,全球最大独立船东塞斯潘将总部从香港迁至新加坡;美森、中远海运选择"硬抗",马士基、太平洋航运则以航线重组、管理层调整规避风险……e航网分析指出,中美互征港务费的直接受益者是两国国库,但更深远的改变在于港航市场的贸易流重构——不受限制或提供低成本中转的第三方港口将抢占新机遇。

结语:地缘政治重塑全球港航业

新规生效初期,航运企业的应对策略从"硬抗"到"智避",折射出贸易壁垒下行业的生存智慧。但塞斯潘迁总部的动作更敲响警钟:地缘政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港航产业链,而裂痕的弥合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未来,哪些港口能在贸易流转移中抓住机遇?哪些企业能在大国博弈中保持韧性?答案或将随着政策落地与市场调整逐步清晰。

 

来源:国际船舶网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025-85511250 / 85511260 / 85511275

传真:025-85567816

邮箱:8965569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