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5-10-29 | 编辑:李峰 | 阅读:2685 | 分享: |
长江内河航运市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结构性挑战,2025年前三季度数据显示,长江干线港口货物吞吐量达30.6亿吨,同比增长4.9% ,但江船市场却呈现出明显的"船多货少"局面。跑船人反映“武穴至江阴段下水卸完货后,上水货难寻已成为常态;船舶为避免空驶,被迫在锚地抛锚等待,一等就是数天”。与此同时,长江水位高位运行、新能源船舶加速投放、江海直达船增多等多重因素叠加,共同导致江船运价低迷,水运月航次率下降,行业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长江航运市场供需失衡,更折射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的深层次变革。
01
经济环境不佳:钢厂电厂减产直接导致货物需求下降
2025年长江中下游主要省份钢铁产量普遍下滑,直接减少了铁矿石、煤炭等大宗货物的运输需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1-7月,江苏粗钢产量7195.23万吨,同比下降3.1%;湖北粗钢产量1959.31万吨,同比下降3.1%;安徽粗钢产量297.20万吨,同比下降3.1% 。值得注意的是,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发布的《2025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计划》明确提出,2025年全省煤炭消费量较2020年下降5%左右 ,这将进一步压缩火电企业的煤炭运输需求。
与此同时,沿江火电厂煤炭消耗量因水电替代效应而下降。2025年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因强降水导致水电出力向好,火电调峰需求减少,电厂日耗受压制 。尽管6月后高温可能推高火电需求,但整体仍处于"煤价承压、采购以长协为主"的状态。更值得注意的是,各大铁路局"公转铁"的政策正分流部分长江煤炭运输需求,沿江、沿海主要港口铁矿石、焦炭等清洁运输比例力争达80% ,这进一步挤压了传统江船的市场份额。
钢铁行业结构转型也影响了江船货运需求。江苏省计划2025年有序引导高炉—转炉长流程炼钢转型为电炉短流程炼钢,短流程炼钢产量占比力争达20%以上 。这一转型减少了铁矿石依赖,直接降低了铁矿石运输需求,对江船市场形成结构性冲击。
02
水位高位运行:船舶装载效率提升加剧运力过剩
长江中下游部分水深提升,导致海船装载效率大幅提高,进一步压缩了江船的运输需求。比如现在五万吨级海船进江时,只需3条大船即可装载完毕,而往年需要5条三程江船。大船装载越多,运价越低,这直接导致江船运价低迷。
水位变化对不同规模船舶的影响也存在明显差异。大型船舶因吃水深,对水位变化更为敏感;而小型江船则相对灵活。随着长江航道条件改善,大型船舶比例增加,传统中小型江船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南京港LNG动力船舶试点项目显示,单船氮氧化物排放下降85%,但同时也提高了船舶的运输效率和载货能力,进一步加剧了运力过剩。
●近两年九江水文站趋势图 ●
03
新能源船舶与LNG船加速投放:传统江船面临成本与环保双重压力
长江流域新能源船舶的规模化应用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25年三季度,长江中游新能源船舶的货运周转量已占区域总运力的18%,航道拥堵率同比下降12% 。政策驱动下,2024年8月启动的"老旧营运船舶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后,长江流域新能源船舶建造数量较上一年度增长147%,其中LNG动力船舶占比超过65% 。
新能源船舶的运营成本显著低于传统江船,直接挤压了传统江船的利润空间。新型LNG动力船舶的综合使用成本较柴油动力降低约30%,年碳排放量减少超过800吨。以"望达"轮为例,其全生命周期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4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降低90% 。而全球最大万吨级纯电动散货船"葛洲坝"号于2025年10月下水,标志着长江航运正式迈入电动时代,其运营成本将更低,对传统江船市场的冲击将更加明显。
政策支持进一步加速了新能源船舶的市场渗透。交通运输部联合13省交通主管部门发布的《"电化长江"倡议》明确提出,到2030年长江流域新能源船舶运力占比将超过40% 。同时,国家安排1.57亿元补助资金助力淘汰高污染、高能耗船舶,尤其是挂桨机船、人力渡船等低效船型,计划更新渡船50艘以上、建造100艘以上标准化船舶 。这些政策导向使传统江船面临加速淘汰的风险。
04
江海直达船增多:航线结构优化降低传统江船需求
江海直达船队规模不断扩大,航线网络日益完善,截至2024年底,舟山已开通长江中游江海联运直达航线8条,涉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江海直达船队规模达16艘21.4万载重吨 。2025年,随着"江海直达11"轮等新增船舶投入使用,船队总运力将突破25万载重吨。
江海直达航线的开通显著提升了物流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以舟山至荆州粮食江海直达航线为例(丰水期),传统江海联运模式下从舟山港到李埠港需要15天,而江海直达船运输仅需7天,每吨货物可节约成本约20元 。同时,"创新5"轮等LNG双燃料动力江海直达船舶成功穿越三峡大坝,实现了江海"同程",减少了长江上下游水路运输的中转环节。
江海直达船的大型化趋势也对传统江船构成竞争压力。2025年,1.8万吨江海直达船型在长江干线的运营效率较传统燃料船舶提升20%以上,标志着新能源船舶在干线运输中的技术可行性已获验证。该船型总长129.97米,满载排水量达1.2万吨,载货量突破1万吨,可装载400个标准集装箱 ,远超传统江船的载货能力。
05
市场供需失衡:运力增长远超货运量增速
长江中下游江船运力过剩问题日益突出。2024年,长江干线港口货物吞吐量达40.2亿吨,同比增长3.9% ,而长江干线内河货船平均吨位已达2207吨,较2012年的不足700吨显著提升 。运力增长速度远超货运量增速,导致"船多货少"局面加剧。
船货供需关系呈现明显区域分化。2025年1-8月,长江中下游港口吞吐量呈现明显梯队分布。苏州港以4.06亿吨的吞吐量稳居榜首,同比增长4.8% ;而南京港虽以1.76亿吨位居第三,却出现2.2%的同比下滑;南通港完成1.45亿吨,但出现12.2%的同比下滑 。与此同时,岳阳港凭借38.4%的增速达到9664万吨,武汉港完成9644万吨,增长9.6% 。这种区域分化使部分江船不得不在不同港口间频繁调头,进一步降低了运输效率。
船舶抛锚等待成为常态。跑船人反映“武穴至江阴段下水卸完货后,上水货难寻已成为常态。船舶为避免空驶,被迫在锚地抛锚等待,一等就是数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前江船市场的供需失衡。
06
未来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
长江航运市场正经历深刻变革,传统江船面临严峻挑战。未来五年,长江流域新能源船舶计划新增966艘,其中LNG船舶占比75%,电动力船占20%,甲醇动力船占5% 。同时,江海直达船队规模将持续扩大,航线网络将进一步完善。
传统江船企业需要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一方面,通过优化航线结构、提高船舶利用率来应对运力过剩;另一方面,加快船舶更新改造,向新能源、清洁能源方向转型,以适应市场发展趋势。此外,船东应更加注重与货主的长期合作,建立稳定的货源渠道,避免盲目竞争导致运价进一步下滑。
政府部门也需加强政策引导和市场调控。合理引导船舶更新改造,避免短期内大量新船投放加剧市场供需失衡。此外,加强与沿江省份的协同合作,推动"公转水"等政策落地,优化运输结构,为江船市场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07
结论
长江中下游江船市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船多货少"局面日益严峻。这一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经济环境不佳导致钢厂电厂减产、长江水位久居高位、提高海船装载效率、新能源船舶与LNG船加速投放、江海直达船增多以及运力增长远超货运量增速等。
江船市场的低迷不仅是短期现象,更是行业结构性调整的必然结果。随着长江航运绿色低碳转型的深入推进,新能源船舶的规模化应用将加速推进;随着江海直达航线的不断完善,大型化、专业化船舶将成为主流;随着运输结构的优化升级,传统江船的生存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
对于江船企业和船东而言,适应市场变化、加快转型升级是唯一出路。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结构调整等方式,提高船舶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才能在新的市场格局中赢得一席之地。同时,政府部门也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市场调控,为江船市场的平稳过渡创造有利条件。
长江航运作为横贯东西、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在助力做强国内大循环、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江船市场的低迷不应被视为行业衰退,而应视为转型升级的必经阶段。通过这一阶段的调整,长江航运将更加绿色低碳、更加智慧高效,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
来源:港航智讯
电话:025-85511250 / 85511260 / 85511275
传真:025-85567816
邮箱:89655699@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