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反内卷形态下“严控增量、优化存量”的中国钢焦市场,炼焦煤的需求进入相对稳态期。钢铁产量缩量提质对炼焦煤供应带来持续挑战,任何炼焦煤生产单元单体增量思维形成的供给增量,都可能让整个市场形成再次陷入螺旋跌落的泥潭。
所幸的是,市场持续单边下跌的剧痛和政府开展的反内卷行动,正让更多中国生产企业在量价的选择上,前置了对规律的敬畏和自觉。
山西、蒙古国作为全球炼焦煤市场的关键变量,正由规模至上转向量价兼顾的转变。相对于生产进入成熟期的山西炼焦煤,生产组织具有较大弹性的年轻态蒙煤再次面临量价选择。
总量下降,2025年1-7月,中国进口蒙古国炼焦煤2973.18万吨,同比降低484.66万吨或14.02%。
份额提升,蒙煤在中国炼焦煤进口量中的占比达到51.74%,占比同比提高4.62个百分点,从3月起连续5个月占比稳步超过1/2,5月占比58.87%,创今年以来占比新水平。
从中国炼焦煤进口格局也可以看到,7月俄罗斯占比35.14%,首次超过1/3;当月俄蒙两国占到中国炼焦煤进口量的86.88%,同比提高14.75个百分点。中国炼焦煤进口“近升远降、周边为主”的特征更加突出。然而,另一面是,占比达到这个程度,也是相对极限水平。
分析蒙煤1-7月进口同比和占比数据,总量下降份量增加,清晰给出了市场形态:存量再分配。
2025年1-7月,蒙煤出口降价远大于减量带来的减收。从产地调研和市场需求可能空间、结合往年后月情况,蒙煤再次面临量价选择。
这里给出三种假设,预计后4月价格分别保持在2025年8月月均、高200、高300元/吨水平,进口量日水平较1-7月提高12.87%、同比提高9.03%,按照个水平测算,全年收入预计下降32%-23%水平,将较1-7月降幅大幅收窄。
按照这个口径,对应全年进口量预计需要同比减约5%。如果进口量大于这个幅度,煤价以蒙5为例,将很难在目前水平上稳住。
较大比例的蒙古国煤炭企业,其对煤炭出口的表述正从过去“出口更多的炼焦煤”向“有效出口炼焦煤”转变,这其中包含了较为清晰的量价观,从规模向效益转变,从“以量保价—-价不保”向“量价兼顾和寻求销售效益”转变。
市场有一种观点,认为蒙煤成本相对较低,在低价竞争时具有优势,蒙煤应当优先选择低价竞争策略。真实的情况是,你低我更低,低价竞争只会让全行业进入“减利-无利-亏损-减利"的恶性循环。煤焦观察不支持这一主张。
资源性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行业进入成本高,矿井修建周期长,资源弃采浪费大不现实。是最需要统筹兼顾,合理有序组织的产业。对于资源性企业,产能一旦形成,退出成本、就业责任和部分企业存在还贷压力等因素,就会导致亏损不再是企业自愿选择退出市场的前置条件。
单纯任由市场打价格战,假使可以短期抑制一些所谓高成本企业,但这种抑制属于假抑制,一旦价格有所回升,产量就又会回来,这种反复对应的是生产资源的非经济性和社会成本增加。
从另一个角度,资源型大宗产业,保持产能适当冗余具有合理性,在这一前提下,产量水平就不能完全市场化决定,而是需要另一手的力量。
多方了解到,蒙古国正在积极发展非煤产业,多元产业对经济形成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