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网

资讯

集装箱航运业利润腰斩,真正的压力才刚开始


航运业的利润暴涨不是常态,而是危机叠加下的畸形红利。

图片

2025年二季度,全球集装箱航运业的净利润 44亿美元,环比骤降 56%,同比大跌 63.7%。如果只看数字,这就是一场惨烈的“盈利崩塌”。但问题远不止于此,它揭示出行业正在从过去几年异常的利润周期,快速过渡到一个更严酷的现实:需求端塌陷、政策端收紧、供给端惯性释放。

我认为,二季度只是开端,真正的压力会在未来四个季度集中爆发。


一、红海危机退潮,真实的需求缺口暴露

过去两年,航运公司靠着 地缘政治扰动 获得了两次巨额暴利:

疫情红利:约 4000亿美元

红海红利:约 500亿美元

这两次都是外力驱动的供需错配,航运公司并没有真正改变基本面。红海危机迫使大量船舶绕行非洲,造成运力短缺,推高运价。但现在随着局势缓和、市场适应,额外收益消失。

利润下滑的本质,是“虚高的盈利”被剥离后,市场重新暴露了 需求不足 的真相。


二、美国关税重塑贸易流向,美线冲击是全局性的

很多解读只停留在“美国进口下降”,但关键点在于:美线不仅是量的指标,更是全球网络的定价锚点

美线占全球集装箱里程的 三分之一

美西、美东港口的班轮网络是东西向贸易的支点;

关税直接导致货物转移、延迟甚至取消。

2025年美国进口预计下降 5.6%,这意味着 170万标箱的需求蒸发。更可怕的是,麦考恩推算下半年可能骤降 17.5%,这不是“温和衰退”,而是结构性萎缩。

图片


一旦美线塌陷,航运公司无法通过欧洲、南美或非洲市场来对冲,因为这些航线本身就是美线的延伸补充。美国的政策相当于把全球航运的主心骨抽掉,余震会传导到所有主要航线。


三、政策风险正在加码,而不是消退

除了关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还将在10月起推出一个更狠的措施:

对 中国建造的船舶,或 由中国航运公司运营的船舶,征收高额费用。

这对全球影响巨大。为什么?

  1. 船舶建造集中度:全球70%以上的新船来自中国。几乎没有一家航运公司能完全绕开中国船厂。

  2. 中国航企市场份额:中远海运在亚洲—美西航线占据主导地位,是最直接的打击对象。

  3. 运力配置:费用提高必然导致部分船东选择减少美线投放,进而推高美线运价,削弱需求,形成恶性循环。

这意味着未来的航运市场,将被政治与贸易政策深度干预,行业波动性被进一步放大。


四、供给端的“错配陷阱”

数据层面看,承运人还在不断下单新船。逻辑是什么?他们相信自己能像2020-2023年那样通过停航、控舱来维持盈利。

图片

但这里有一个巨大的陷阱:

  • 新船订单多数是在 关税政策出台前 下的;

  • 全球手持订单约占现有运力的 25%以上,是历史高位;

  • 2025-2027是交付高峰期,大量新船将集中入列。

当需求被关税压缩,运力却不断增加,结果就是再一次的 供过于求。这几乎是2008-2015年那一轮“长周期低迷”的翻版。


五、盈利前景的真实图景

麦考恩预计三季度利润 19-25亿美元,对比去年同期 264亿美元,已是断崖式下降。

但我判断,实际情况可能更糟:

  1. 美线进口量下滑的滞后效应将在三季度全面显现;

  2. 10月的船舶收费政策会直接加大中国船企和航运公司成本;

  3. 欧洲经济复苏乏力,无法提供替代需求。

换句话说,2025年下半年利润可能低于麦考恩预测的区间,行业甚至可能重回 个位数利润率 的年代。


六、行业长期信号:航运将重新走向分化

未来一年,集装箱航运业将进入最动荡的阶段之一。我的判断是:

1. 头部公司(中远、马士基、地中海航运)靠资本和网络优势还能维持基本盘;

2.  中小航企若没有规模优势,将很快被边缘化,可能被迫退出美线,甚至被并购;

3. 中国船厂会继续成为全球新船建造中心,但面对的将是海外政策壁垒和低迷市场的双重压力。

航运业过去五年的高光时刻已经结束。未来谁能活下来,不取决于“谁赚得快”,而取决于“谁亏得慢”。

被忽视的中国因素:港口的真实承压

McCown的报告没有提中国港口,但我们必须单独拿出来看。

1. 中国出口集装箱量在2024年超过 2.7亿TEU,是全球最大货源地;

2. 美国需求下滑,直接打击上海、宁波、盐田等远洋港口;

3. 但中东、非洲、拉美航线的增长部分抵消了欧美下滑。

换句话说,对全球而言是灾难,对中国而言是 结构性再平衡。中国出口的市场分布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转移。


船事探索点评:真正的挑战在未来三年,不在今天

很多人看到新船订单,就以为行业正在“复苏”。但事实是,今天的订单更多是过去周期惯性推动的结果,真正的挑战是未来三年:当需求不振与供给失衡的矛盾彻底爆发,中小公司将被迫在边缘游走。OVP 的案例值得关注,它代表了一批依靠中国航线和“一带一路”市场成长的年轻航运公司。问题在于,这批公司能否在全球利润下行周期里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从港口基础设施,到运价博弈,再到政策风险,答案可能比今天的乐观设想要残酷得多。

来源:船事探索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025-85511250 / 85511260 / 85511275

传真:025-85567816

邮箱:8965569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