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2-08 | 编辑:E航网 | 阅读:916 | 分享: |
关于颁布RBN—DGPS台站管理规则、设备操作规则和建设技术要求的通知
海航测﹝2001﹞636号 2001年10月26日
天津、上海、广东、海南海事局:
为规范RBN—DGPS台站管理,保证该系统全天候、连续向用户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高精度导航服务,我们组织人员在近年设备运行、台站管理的基础上,对原有的管理规则、技术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编制了《沿海无线电指向标一差分全球定位系统台站管理规则》、《沿海无线电指向标一差分全球定位系统设备操作规则》和《沿海无线电指向标一差分全球定位系统建设技术要求》,现予以颁布,自2001年12月1日起执行。
1997年下发的《沿海无线电指向标/差分全球定位系统台站管理规则(试行)》、《沿海无线电指向标/差分全球定位系统设备操作规则(试行)》和《沿海无线电指向标/差分全球定位系统建设与验收技术标准(仅供内部使用)》同时废止。
沿海无线电指向标—差分全球定位系统台站管理规则
目 录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 l
2、管理总则 ……………………………………………………… 1
3、人员职责 ……………………………………………………… 3
4、值班规则 ………………………………………………………… 5
5、设备维护保养规则 ……………………………………………… 6
6、设备/器材/备件/技术资料管理规则 ……………………… 7
7、质量监测规则 …………………………………………………… 8
附件l: RBN-DGPS台站值班人员考核标准…………………… 12
附件2:RBN-DGPS台站巡检要求……………………………… 15
附件3:31作报表要求………………………………………… 16
附件4:《RBN-DGPS台站值班日志》格式……………………… 19
附件5: 《设备维修保养记录簿》格式………………………… 56
附件6:《设备/器材/备件/技术资料登记簿》格式………… 60
附件7:《RBN-DGPS台站技术档案》格式……………………… 64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规则规定了无线电指向标一差分全球定位系统(RBN.DGPS)台站管理总则、人员职责、值班规则、设备维护保养规则、设备/器材/备件/技术资料管理规则和质量监测规则。
本规则适用于沿海RBN—DGPS台站。
2 管理总则
2.1 RBN.DGPS台站实行二十四小时连续工作制。
2.2 每个台站设站长1名,原则上值班人员5至6名。
2.3 台站应按《沿海无线电指向标.差分全球定位系统播发标准》的规定运行,不得随意改变参数、指标或间断工作。
2.4 海区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本海区台站的技术指导、监督和考核,并负责组织台站的技术改造、专业维护和系统维护;辖区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台站的日常管理、日常维修、设备保养、质量监测和人员技术培训,并按要求上报工作报表。
2.5 海区业务主管部门每半年对台站进行一次巡检,向部海事局提交巡检报告,每年组织对台站进行一次系统维护,向部海事局提交评估报告。部海事局不定期的对台站工作情况进行抽查。
2.6 海区业务主管部门应按《RBN—DGPS台站值班人员考核标准》(见附件1)组织台站值班人员的考核,未经考核或考核不合格者,不得值班。
2.7 台站人员应严格遵守遵守设备操作规则(见《沿海无线电指向标差分全球定位系统设备操作规则》),认真执行设备维护保养制度,确保人身安全和设备正常工作。
2.8 台站设备需要停机保养时,应提前做出计划,逐级上报,由海区业务主管部门批准并报部海事局备案后方可实施。
2.9 台站停机维护保养或因故障停机,应按交通部《海区航标动态通报管理办法》,发布航标动态。
2.10 台站系统、设施的技术改造应符合《沿海无线电指向标.差分全球定位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2.11 海区业务主管部门每二年应统一组织一次台站设备的技术检测,对台站整个系统和各设备、部件的技术指标、参数进行检查和测定。
2.12 台站应严格执行设备/器材/备件/技术资料管理规则,各种设备、器材、备件和技术资料应有专人保管,填写《设备/器材/备件/技术资料登记簿》(见附件6)。
2.13 台站应严格遵守保密制度,未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严禁外来人员参观、拍摄等,不得擅自对外提供台站数据。
2.14 台站数据保存
监控软件自动记录的原始数据应统一存在“D:\”上,台站计算机保存12个月的台站原始数据记录,每3个月将数据存至1张光盘上,存档。
2.15 台站应建立下列表簿,认真填写,并按规定保存和上报:
工作报表(附件3)
值班日志(附件4)
设备维修保养记录簿(附件5)
设备/器材/备件/技术资料登记簿(附件6)
RBN—DGPS台站技术档案簿(附件7)
2.16 台站数据光盘和记录表簿的保存期限
数据光盘和各种记录表簿应有专人保管,并编号、存档。数据光盘的保存期为10年; 《值班日志》、《设备维修保养记录簿》和各类工作报表簿的保存期为5年;《设备/器材/备件/技术资料登记簿》和《RBN—DGPS台站技术档案簿》永久保存。
2.17双发射机/双基准台工作方式
台站采用双发射机和双基准台,其正常的工作方式为:A发射机/1号基准站(RSl)为主发射机/主基准台,B发射机/2号基准站(RS2)为热备份,且发射机应置“遥控”状态,基准台应设置为“自动切换”。当主发射机/主基准台自动切换至B发射机/RS2工作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尽快恢复至A发射机/RS1工作。
2.18 对有密级管理功能的台站,各密级的分配如下:
系统管理员级——辖区业务主管部门
控制员级——台站站长
监视员级和操作员级——台站值班人员
辖区业务主管部门更改用户口令,应及时上报海区业务主管部门。
未经许可,各级用户不得擅自泄露密码。
2.19机房、值班室应保持整洁,相应的规章制度应上墙。
3 人员职责
3.1 站长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负责本站的全面工作,其职责如下:
3.1.1严格执行上级各项规定和各种规章制度,认真完成各项任务,保证台站正常工作。
3.1.2掌握RBN—DGPS系统工作原理、设备性能,能熟练操作各种设备,具有相应的计算机和无线电技术知识。
3.1.3掌握本站设备、技术等基本情况,如实填写《RBN—DGPS台站技术档案簿》(见附件7),如有变动,及时重新填写,并按规定存档。
3.1.4审阅当天《值班日志》和工作报表,掌握台站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提高工作质量,防止事故发生。
3.1.5对打印的各类工作报表按附件3要求装订成册,并按规定存档。
3.1.6每月应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汇报全站工作情况,并按要求上报各类报表。
3.1.7按照设备维护保养规则,定期组织设备的维护保养,使设备处于良好工作状态。当系统出现报警/设备发生故障时,应立即组织检修,排除报警/故障;不能修复时,要及时将详细情况报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认真填写《设备维修保养记录簿》(见附件5)。
3.1.8当发射机或基准台自动切换至B机或RS2工作时,应及时采取措施,查明原因,排除故障,尽快恢复至A机或RSl工作。如果不能恢复,应立即报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
3.1.9指定专人保管各种设备、器材、备件和技术资料,督促检查保管员填写《设备/器材/备件/技术资料登记簿》(见附件6),监督检查各类设备、器材和备件的使用情况,并视使用情况作补充计划。
3.1.10做好防火、防台、防雷工作,并根据本站情况制定具体措施。
3.1.11组织职工学习,提高全站人员的业务水平,指导值班人员正确填写《值班日志》和打印工作报表。
3.1.12保持站容整洁,关心职工生活,采取措施,不断改善职工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
3.2 值班人员
在站长领导下进行工作,其职责如下:
3.2.1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正常值班,不得脱岗。
3.2.2了解RBN—DGPS系统工作原理和组成;正确操作各种设备;掌握设备指示灯和仪表读数的含义;掌握台站监控软件的操作和各项参数的正确设置,掌握软件各窗口指示灯的含义,掌握软件监测数据的含义。
3.2.3监视台站设备的工作情况,认真填写《值班日志》。值班中如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站长,并在站长的指导下,排除故障。紧急情况下应采取适当应急措施,事后立即向站长报告。
3.2.4对不能自动播发RTCM类型16信息的台站,值班人员应根据系统工作状态,适时发送RTCM类型16信息,信息长度不能大于90个英文字符。发送RTCM类型l 6信息与对应的工作状态可参照下表:
系统工作状态 | 发送的RTCM类型16信息 | 备注 |
系统正常,IM监测在门限值内。 | IM is OK. | 当系统从非正常恢复至正常状态时,也应发送该信息。 |
IM监测超限。 | IM Out Of Limits. | |
IM出现故障,不能监测。 | IM NO Monitor. | |
IM没有收到差分改正数。 | IM NO DGPS Correction. | |
台站停止发射信号* | [播发站识别号]OFF AIR。 | 由邻近台站播发 |
注:当台站因维护、保养或故障等原因停止播发信号时,应立即通知邻近RBN-DGPS台站,由邻近台站在其RTCM类型16电文中告知用户。
3.2.5按附件3要求打印各类工作报表。
3.2.6熟记《RBN—DGPS设备操作规则》,严格按规则操作设备,防止误操作和事故发生。
3.2.7严格执行设备维护保养规则,做好设备维护保养工作。
3.3 辖区技术维护人员在辖区业务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进行工作,其职责如下:
3.3.1负责本辖区各RBN一DGPS台站设备的技术维护和保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系统正常工作。
3.3.2熟练掌握RBN一DGPS系统工作原理、组成、设备性能、信号流程、线路连接;熟练掌握台站监控软件的操作,正确理解和设置各项参数;具备较好的计算机、无线电技术知识和技能。
3.3.3对台站各类工作报表进行分析,全面掌握台站工作状况,按要求编制月工作报表。
3.3.4负责整理台站监控计算机硬盘,整理存档数据,按要求保存光盘、删除数据;负责校准监控计算机时钟(每3个月至少校准1次)。
3.3.5掌握常见故障的处理方法,能排除一般的设备故障。
3.3.6经常与台站保持联络,了解台站设备的工作情况,当接到台站故障报告时,应及时赶赴现场处理。
3.3.7按照设备维护保养规则,编制设备维护保养计划,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核准后,指导台站实施。
3.3.8根据台站人员技术水平和能力状况,提出业务培训建议。
4 值班规则
4.1 值班时应做到着装整齐,态度端正,爱护机房和公共场所卫生,保持值班环境清洁。
4.2 值班时不得做与值班无关的事情,不得擅自让外人进入机房,不得擅自在机房内使用其他电器。
4.3 值班时不得无故搬动各种开关旋钮,不得擅自变动设备的线路连接,对计算机内设置的各种参数未经允许不得擅自更改。
4.4 按要求认真检查并记录各种仪表读数和软件窗口显示的数据,认真填写值班日志,不得随意涂改。
4.5 值班时如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站长(紧急情况应采取适当应急措施),并将异常现象、处理过程详细记录在值班日志的工作情况栏内。
4.6 各值班人员在每天早上8点按要求打印前一天的工作报表。
4.7 交接班时应认真检查设备工作状态,核对记录,确认无误后双方在值班日志上签字,方可完成交接班工作。
5 设备维护保养规则
台站应做好日常、年度维护保养,消除隐患,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各项维护保养工作应记入《设备维修保养记录簿》。
5.1 日常保养
5.1.1值班人员应保持室内整洁、卫生,做好设备通风、干燥、防尘、防腐蚀、防静电工作。
5.1.2检查配电装置、开关、风扇、消防设备是否良好有效。
5.1.3检查设备连接电缆及设备接地是否可靠有效。
5.1.4检查防瞬态过电压设备是否可靠、有无雷击。
5.1.5检查接收天线有无松动、倾斜,天线电缆连接是否良好、有无断裂腐蚀,天线支架有无移位、松动、浸水、锈蚀。
5.1.6检查(特别是天气异常变化前后)发射天线连接螺栓有无松动、锈蚀,拉索悬垂度是否正常,天线体和拉索绝缘是否可靠,地锚及地锚周围的土壤是否发生裂变或异常,天线馈线连接是否良好,避雷球是否可靠,并进行必要的保养。
5.1.7检查天调安装是否牢靠,防水是否良好,手动及自动调节是否正常,有无异常声音或打火。
5.1.8检查天调至天线间的馈线连接是否良好。
5.1.9检查地网有无暴露或断开,天线场地有无灌木,如有应作相应处理。
5.1.10每年干旱季节,应对地网接地井灌水一次。
5.1.11检查发射天线基础周围的栅栏及警示标牌,如有损坏应及时修复。
5.1.12每月对计算机进行一次病毒检查。
5.1.13每月对UPS蓄电池放电一次。
5.2 年度保养
5.2.1每年由海区组织年度保养一次,由各台站所属辖区提出年度保养建议计划,书面报海区业务主管部门核准后由辖区实施。
5.2.2彻底清除室内、机内的灰尘。
5.2.3检查设备各部分之间的连接是否良好、有无脱落、紧固件有无松动、各元器件有无烧坏或变形,并作相应处理。
5.2.4校准各仪表读数。
5.2.5测量地网接地电阻,检查汇流板及地网,如有断线、锈蚀情况,做相应处理。
5.2.6检查设备的接地状况,测量设备接地电阻。
5.2.7发射天线铁塔应根据锈蚀情况进行保养,紧固松动的螺栓,并做防腐处理。保养发射天线水平线、钢缆和滑轮、绝缘子,清除积垢,涂抹黄油,如发现断线应修理或换新,水平天线拉起时不能过松或过紧,保持规定垂度。调节避雷球间隙,使其保持在3.5mm,并对其表面进行处理。此外,还应按天线维护保养要求进行保养、检测。
5.2.8对天调到发射天线间的馈线各连接部位进行清洁,保持接触良好。
5.2.9拆开GPS天线外罩,对GPS天线表面及扼流环内部进行清洁。
5.2.10按要求保存和删除台站存档数据,并进行硬盘整理。
5.2.11对GPS A级主副基准点进行保养。
6 设备/器材/备件/技术资料管理规则
6.1 设备、器材、备件和技术资料应有专人管理。
6.2 未经站长同意,不得对仪器设备随意拆卸和移动。
6.3 设备、器材、备件和技术资料应分类登记、建立进出明细帐和申领手续(见附件6)。
6.4 器材、备件和技术资料的保存地点应符合各自存放条件,并做到分类放置、摆放整齐。
6.5 仪器仪表和备件应作定期检查、清点。
6.6 当设备、部件或主要元器件损坏时,要写出“损坏情况报告”,说明损坏原因及处理方法,贵重器材的报废应写出书面报告,并报上级核准。
6.7 管理人员应熟知台站各种器材、备件的性能、使用、消耗和存量情况,编制器材、备件申请计划,既要避免因器材、备件短缺影响台站工作,又不得大量堆积,设备的易损件应有1—2年的存量。
7 质量监测规则
系统质量的监测、数据统计应按如下要求进行。
7.1 监测内容
监测指定台站的基准坐标、水平定位误差、发射功率、反射功率、信号发射率、完善性监测率、信号可利用率、电文误码率、信号强度和信噪比。
7.2 监测方法
将监测接收机的天线置于已知点上,用计算机进行数据采集,采集间隔按要求设置。
7.3 数据处理方法
7.3.1基准站接收天线坐标
监测站接收机接收到的基准站天线坐标应和其实际坐标一致。
7.3.2经度、纬度、高程的均方根误差计算公式
经度 δ E =
纬度 δN =
高程 δH =
其中:δ E ——经度的均方根误差
δ N——纬度的均方根误差
δ H——高程的均方根误差
Deo——测读坐标点的已知经度值
De——测读坐标点的经度值
Dno——测读坐标点的已知纬度值
Dn——测读坐标点的纬度值
Dho——测读坐标点的已知高程值
Dh——测读坐标点的高程值
n——在规定时间内的测读总次数
7.3.3发射功率的算术平均值
在规定时间内测读的发射功率值之和与测读总次数之比。
=(PFl+PF2+……PFn)/n
其中:PF1——第一次测读的发射功率值
PF2——第二次测读的发射功率值
……
PFn——第n次测读的发射功率值
n——在规定时间内的测读总次数
7.3.4反射功率的算术平均值
在规定时间内测读的反射功率值之和与测读总次数之比。
=(PRl+PR2+……PRn)/n
其中:PR1——第一次测读的反射功率值
PR2——第二次测读的反射功率值
……
PRn——第n次测读的反射功率值
n——在规定时间内的测读总次数
7.3.5信号发射率ηR
在规定时间内,发射功率不低于其额定值50%的前提下,发射信号的时间占总时间的百分比。(时间以分钟为单位)
ηR=(T—t1一t2)/T×100%
其中:t1——规定时间内停发信号的时间(不含有计划的停机维护保养时间)之和
t2——规定时间内发射功率低于其额定值50%的时间之和
T——规定的总时间
7.3.6完善性监测率ηIM
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完善性监测的时间占总时间的百分比。(时间以分钟为单位)
ηIM=(T—t1一t2一t3)/T×1 00%
其中:t1——规定时间内计算机故障不能监测的时间之和
t2——规定时间内关闭监控软件或监控软件不能正常运行的时间之和
t3——规定时间内关闭IM电源的时间之和
T——规定的总时间
7.3.7信号可利用率ηA
在规定时间内,用差分信号计算位置的次数与位置计算的总次数之比。
7.3.8电文误码率MER
在规定时间内,监测站解码的坏比特数占解码总比特数的百分比。
7.3.9信号强度的算术平均值
在规定时间内测读的信号强度值之和与测读总次数之比。
=(SSl+SS2+……SSn)/n
其中:SS1——第一次测读的信号强度值
SS2——第二次测读的信号强度值
……
SSn——第n次测读的信号强度值
n——在规定时间内的测读总次数
7.3.10信噪比的算术平均值
在规定时间内测读的信噪比值之和与测读总次数之比。
=(S/Nl+S/N2+……S/Nn)/n
其中:S/N1——第一次测读的信噪比值
S/N2——第二次测读的信噪比值
……
S/Nn——第n次测读的信噪比值
n——在规定时间内的测读总次数
7.4 系统质量考核指标
在一个月的时间内,RBN—DGPS系统应达到以下指标:
水平定位误差≤5米(2drms,置信度≥95%,亚米级接收机)
信号发射率ηR≥99%
完善性监测率ηIM≥99%
信号可利用率ηA≥97%
发射功率平均值=发射功率额定值±10%
反射功率平均值≤(发射功率×3.5%)±10%
电文误码率MER≤0.1%
信号强度平均值≥35dBµV/m
信噪比平均值≥1ldB
附件1:RBN—DGPS台站值班人员考核标准(略)
附件2:RBN—DGPS台站巡检要求(略)
附件3:工作报表要求(略)
附件4:《RBN—DGPS台站值班日志》格式(略)
附件5:《设备维修保养记录簿》格式(略)
附件6:《设备/器材/备件/技术资料登记簿》格式(略)
附件7:《RBN—DGPS台站技术档案》格式(略)
附件l:
RBN—DGPS台站值班人员考核标准
本标准依据JT26-93《交通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总则》和JT/T32.9—93《航标航测—无线电指向标操作工》等国家标准,结合沿海无线电指向标—差分全球定位系统(RBN—DGPS)台站特点编制,适用于沿海RBN—DGPS台站值班人员上岗前的工作能力考核。
本标准包括总体要求、应知、应会、操作实例、考核方法五部分。
1 总体要求
本标准要求值班人员必须具备高中以上或相应的文化程度,较好的心理和生理素质,上岗前必须经过相应的培训,初步了解GPS的基本原理,了解中国沿海RBN—DGPS系统的组成和工作方式,具备一定的无线电和计算机技术基础知识,熟悉台站的各项技术性能指标,掌握台站监控软件的操作和使用,具备独立上岗值班的能力。
2 应知部分
a.GPS的基本原理;
b.RBN—DGPS的基本原理;
c.《沿海无线电指向标—差分全球定位系统播发标准》;
d.《沿海无线电指向标—差分全球定位系统台站管理规则》;
e.电工、无线电技术初步知识;
f. 备用发电机组的初步知识;
g.计算机软硬件初步知识;
h.台站监控软件的操作和使用;
i.台站基本技术参数的含义;
j.台站设备的组成和信号流程。
3 应会部分
a.按《沿海无线电指向标.差分全球定位系统设备操作规则》正确操作GPS设备的开、关机;
b.按《沿海无线电指向标一差分全球定位系统设备操作规则》正确操作发射机设备的开、关机;
c.正确进入、退出台站监控软件;
d.按技术参数设置表检查计算机中的参数设置;
e.检查设备的面板指示和仪表读数;
f. 正确操作UPS设备的开、关机和进行参数检查;
g.正确填写《RBN—DGPS台站值班日志》;
h.系统出现报警信息时能正确进行描述;
i.用一种输入法输入中文和英文字符;
j.打印工作报表;
k.紧急状态下会采取适当应急措施;
1.市电中断时正确启动备用发电机组发电;
m.掌握设备维护保养方法;
n.正确使用仪表和无线电修理常用工具,排除一些简单故障。
4 操作实例
a.使用电烙铁在电路板上焊接电子元件;
b.使用万用表测量交、直流电压、电流和电阻值;
c.按《沿海无线电指向标.差分全球定位系统设备操作规则》要求开启、关闭系统;
d.开启备用发电机组向系统供电;
e.填写值班日志;
f. 打印指定的工作报表;
g.用一种输入法在10分钟内输入20个中文字,20个英文字符;
h.描述系统工作状态;
i.描述报警信息;
j.进行设备的日常维护。
5 考核方法
a.各海区成立专门的考核小组,具体负责考核的培训、出题、考试、评卷、鉴定等工作;
b.应知、应会部分实行闭卷笔试考核方式,考试题目由海区业务主管部门提供,考试实行百分制,成绩在60分及以上者为合格;
c.操作实例部分在现场由主考人在规定范围内考核,考核小组成员分别打分,取平均分为考试成绩;
d.考核不合格者不得值班;对首次考核不合格者可进行一次补考;
e.对考核中出现的其他问题,海区可根据自身情况酌情进行处理。
附件2:
RBN—DGPS台站巡检要求
根据《沿海无线电指向标—差分全球定位系统台站管理规则》的规定,应定期对台站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为台站维护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保证台站正常工作。
l、巡检每半年进行一次,由海区业务主管部门组织实施,辖区业务主管部门协助。
2、巡检内容包括:检查《沿海无线电指向标.差分全球定位系统台站管理规则》的执行情况,检查台站软件、硬件的工作状态,核对台站各项参数设置,检查值班日志和各类工作报表。
3、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定其产生的原因和性质,研究解决办法,提出整改意见。
4、巡检结束后由海区业务主管部门写出详细的巡检工作报告,提交部海事局。
5、海区业务主管部门应认真督促检查整改意见的落实情况。
附件3:
工作报表要求
1、台站值班人员应按曰、按月打印工作报表。
2、日报表打印l份,月报表打印2份(1份台站存档,1份上报辖区业务主管部门)。
3、月报表里,应填写当月的信号发射率、完善性监测率、信号可利用率、水平定位误差、平均发射功率、平均反射功率、电文误码率、平均信号强度和平均信噪比的数值。
4、对打印的各类工作报表应妥善保管,并及时按月、按报表名称装订成册,存档。
5、工作报表打印、装订要求详见附录。
附录:
工作报表打印、装订要求
1、 运行CMSA2.6版或更高一级版本监控软件的台站报表打印要求:
①每日打印的工作报表(开始时间:年月日00时00分)
(结束时间:年月日23时59分)
● l份日“BSC统计报告"
● 1份日“BSC每天监测报告”(时段:30分钟)
● 1份日“水平位置误差报告”(如果日“BSC统计报告”中“%DGPS数"为100%,则不需打印此表)
②每月打印的工作报表(开始时间:年月01日00时00分)
(结束时间:年月31日23时59分)
● 1份月“BSC统计报告”
● 2份“BSC月报告”
③每月结束,将当月的“BSC统计报告”与当月按日打印的“BSC统计报告”按日期顺序装订成1册《××××年××月BSC统计报告》;将当月的“BSC月报告”与当月按日打印的“BSC每天监测报告”按日期顺序装订成l册《××××年××月BSC月、日监测报告》;将当月按日打印的“水平位置误差报告”(如果有的话)按日期顺序装订成1册《××××年××月水平位置误差报告》。
2、抱虎站报表打印要求:
①每日打印的工作报表(开始时间:年月日00时00分)
(结束时间:年月日23时59分)
● l份“日监测统计数据”
● 1份“日误差圆图”
②每月打印的工作报表(开始时间:年月01日00时00分)
(结束时间:年月31日23时59分)
● 2份“月工作报表”
③每月结束,将当月的“月工作报表”与当月按日打印的“日监测统计数据”按日期顺序装订成l册《××××年××月目监测统计数据》;将当月按日打印的“日误差圆图”按日期顺序装订成1册《××××年××月日误差圆图》。
3、大三山、秦皇岛、北塘和王家麦站报表打印要求
①每日打印的工作报表(开始时间:年月日00时00分)
(结束时间:年月日23时59分)
●1份日“每天监测报表”(采样间隔5分钟)
●l份日“水平位置误差报告”
②每月打印的工作报表(开始时间:年月01日00时00分)
(结束时间:年月31日23时59分)
● 2份“监测月报表”
③每月结束,将当月的“监测月报表”与当月按日打印的“每天监测报表”按日期顺序装订成1册《××××年××月每天监测报表》;将当月按日打印的“水平位置误差报告”按日期顺序装订成1册《××××年××月水平位置误差报告》。
4、运行TRIMBLE监控软件的台站报表打印要求
①台站值班人员应每日打印1份“BCS监测统计报表(BCS Statistics)”。每月结束,将当月的每目“BCS监测统计报表(BCS Statistics)”按日期顺序装订成一册《××××年××月BCS监测统计报表》,在台站妥善保存。
②辖区技术维护人员应按日打印“监测日报表“,按月打印”监测月报表。每月结束,将当月的月报表与当月的日报表按日期顺序装订成一册《××××年××月监测报表》。
附件4:
《RBN一DGPS台站值班日志》格式
说 明
l、《RBN一DGPS台站值班日志》根据台站设备、监控软件共分六种类型:
第Ⅰ种——适用于三期台站
第Ⅱ种——适用于一期LEICA台站
第Ⅲ种——适用于一期TRIMBLE台站
第Ⅳ种——适用于二期LEICA台站(MDT—1型发射机)
第V种——适用于二期LEICA台站(NALJTELND-GPSl000型发射机)
第Ⅵ种——适用于二期TRIMBLE台站
2、《RBN—DGPS台站值班日志》采用A4纸大小(210×297毫米),每本100页(从表l开始算),每页应有页码(1—200)(双面),页码位于页面底端、居中位置。
年 度: 年
记录开始日期: 月 日
记录结束日期: 月 日
编号:
RBN—DGPS台站值班日志
(第Ⅰ种)
单位:
站名:
(天津/上海/广东/海南)海事局
台站配置
硬件 | 设备名称 | 型号 | |
基准台1(RS1) | GPS接收机 | LEICA MX9400R | |
MSK调制器 | LEICA MX-50M | ||
基准台2(RS2) | GPS接收机 | LEICA MX9400R | |
MSK调制器 | LEICA MX-50M | ||
监控台(IM) | GPS接收机 | LEICA MX9400N | |
指向标接收机 | LEICA MX-52R | ||
发射机 | 信息产业部二十所MDT-2 | ||
UPS | |||
交流净化稳压电源 | |||
软件 | CMSA2.6版台站监控软件 |
《RBN-DGPS台站值班日志》填写说明
填写《RBN—DGPS台站值班日志》是为了全面了解RBN—DGPS播发站所有设备的工作情况,台站值班人员应认真如实地填写,具体填写方法及要求如下:
1、值班日志分表1和表2共四部分内容,每班次值班人员应顺序填写表1和表2。
2、记录时间采用24小时制(××时××分)。系统工作正常时,值班人员应在整点或半点记录一次,每次记录间隔不超过2小时。当发生报警/故障或从报警/故障状态恢复正常时,应立即记录一次,同时将报警、故障的详细情况记入“工作情况”栏。
3、每年的1月1日零时起,应换一本新的《RBN—DGPS台站值班日志》开始记录。
4、当发现记录的数据异常或有报警产生时,值班人员应立即向站长报告,尽快恢复正常工作。
5、“天气"项注明晴、阴、雨、雾、雷电等天气状况。
6、“电源及GPS设备部分”的记录数值和指示灯的颜色/状态从各设备上读取。
7、“监控软件部分”的记录数值和指示灯的颜色从计算机监控软件各屏幕/窗口中读取。“工作基准站”和“工作发射机”栏根据实际情况填写“RSl”或“RS2”、“A机”或“B机”。
8、“发射机部分”的记录数值从发射机机柜面板上读取。
9、“工作情况”栏填写值班中发生的报警、故障、设备切换、停机、开机以及天气变化对设备的影响、上级电话指示等重要事项。对每一事项,应详细记录事件发生的开始和结束时间(××时××分)、报警名称、故障现象、切换原因、上报情况等内容。
10、《RBN—DGPS台站值班日志》应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字迹工整,不得有意涂改,力求清晰整洁。
11、值班人员在交接班时应认真检查、核对记录情况,在确认无误时,双方在《值班日志》上签字后,开始下一班次的工作。
12、每本《RBN—DGPS台站值班日志》应由站长在最后一页作出工作小结和签字,并按“YYYY—XX”格式加以编号,由专人保管,存档。(注:“YYYY”代表年度,“XX”代表本年度的序号)
表1 日期: 年 月 日(儒略日: 天) 天气:
电源及GPS设备部分 | |||||||
记录时间 | 时 分 | 时 分 | 时 分 | 时 分 | 时 分 | ||
交流净化稳压电源 | 输入电压(伏) | ||||||
输出电压(伏) | |||||||
UPS | 输入电压(伏) | ||||||
输出电压(伏) | |||||||
输出电流(安) | |||||||
输出功率(瓦) | |||||||
电池电压(伏) | |||||||
频率(Hz) | |||||||
温度(℃) | |||||||
GPS机柜面板指示灯 | RS1 | MX9400R | |||||
MX50M | |||||||
24V电源 | |||||||
RS2 | MX9400R | ||||||
MX50M | |||||||
24V电源 | |||||||
IM | MX9400N | ||||||
MX52R | |||||||
24V电源 | |||||||
监控软件部分 | |||||||
I/O窗 | RS1 | 指示灯 | |||||
波特率 | |||||||
RS2 | 指示灯 | ||||||
波特率 | |||||||
IM | 指示灯 | ||||||
波特率 | |||||||
TX1 | 指示灯 | ||||||
CMSA设备指示灯 | 播发站健康指示灯 | ||||||
发射机健康指示灯 | |||||||
电源指示灯 | |||||||
RS1健康指示灯 | |||||||
RS2健康指示灯 | |||||||
IM健康指示灯 | |||||||
CMSA检测数据 | 工作基准站(RS1或RS2) | ||||||
工作发射机(A或B) | |||||||
跟踪的卫星数 | RS1 | ||||||
RS2 | |||||||
IM | |||||||
发射频率(kHz) | |||||||
发射功率(瓦) | |||||||
反射功率(瓦) | |||||||
电文误码率 | |||||||
信号强度(dB µV/m) | |||||||
信噪比 | |||||||
径向位置误差(米) |
表2 日期: 年 月 日(儒略日: 天) 天气:
发射机部分 | |||||||
记录时间 | 时 分 | 时 分 | 时 分 | 时 分 | 时 分 | ||
工作发射机(A或B) | |||||||
发射功率(瓦) | |||||||
反射功率(瓦) | |||||||
天线电流(安) | |||||||
MSK输入信号指示灯 | MSK1 | ||||||
MSK2 | |||||||
功放电流(安) | PA1 | ||||||
PA2 | |||||||
PA3 | |||||||
PA4 | |||||||
PA5 | |||||||
PA6 | |||||||
PA7 | |||||||
PA8 | |||||||
发射机电源 | ~220V | V | |||||
I | |||||||
发射机 | V | ||||||
I | |||||||
天调+12V | |||||||
监测+15V | |||||||
监测+12V | |||||||
监测-12V | |||||||
电源1指示灯 | |||||||
电源2指示灯 | |||||||
工作情况 | |||||||
值班员: 交接班时间: 月 日 时 分 接班员:
本册工作小结
站长签名:
日 期: 年 月 日
年 度: 年
记录开始日期: 月 日
记录结束日期: 月 日
编号:
RBN—DGPS台站值班日志
(第Ⅱ种)
单位:
站名:
(天津/上海/广东/海南)海事局
台站配置
硬件 | 设备名称 | 型号 | |
基准台1 (RS1) | GPS接收机 | LEICA MX9400R | |
MSK调制器 | LEICA MX一50M | ||
基准台2 (RS2) | GPS接收机 | LEICA MX9400R | |
MSK调制器 | LEICA MX一50M | ||
监控台(IM) | GPS接收机 | LEICA MX9400N | |
指向标接收机 | LEICA MX一51R | ||
发射机 | Amplidan0 16300 | ||
UPS | |||
交流净化稳压电源 | |||
软件 | IM台站监控软件 |
《RBN-DGPS台站值班日志》填写说明
填写《RBN—DGPS台站值班日志》是为了全面了解RBN—DGPS播发站所有设备的工作情况,台站值班人员应认真如实地填写,具体填写方法及要求如下:
1、值班日志分表1和表2共四部分内容,每班次值班人员应顺序填写表l和表2。
2、记录时间采用24小时制(××时××分)。系统工作正常时,值班人员应在整点或半点记录一次,每次记录间隔不超过2小时。当发生报警/故障或从报警/故障状态恢复正常时,应立即记录一次,同时将报警、故障的详细情况记入“工作情况”栏。
3、每年的1月1日零时起,应换一本新的《RBN—DGPS台站值班日志》开始记录。
4、当发现记录的数据异常或有报警产生时,值班人员应立即向站长报告,尽快恢复正常工作。
5、“天气”项注明晴、阴、雨、雾、雷电等天气状况。
6、“电源及GPS设备部分”的记录数值和指示灯的颜色/状态从各设备上读取。
7、“监控软件部分”的记录数值从计算机监控软件各屏幕/窗口中读取。“工作基准站”和“工作发射机”栏根据实际情况填写“RSl”或“RS2”、“A机”或“B机”。
8、“发射机部分”的记录数值从发射机机柜面板上读取。
9、“工作情况”栏填写值班中发生的报警、故障、设备切换、停机、开机以及天气变化对设备的影响、上级电话指示等重要事项。对每一事项,应详细记录事件发生的开始和结束时间(××时××分)、报警名称、故障现象、切换原因、上报情况等内容。
10、《RBN—DGPS台站值班日志》应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字迹工整,不得有意涂改,力求清晰整洁。
11、值班人员在交接班时应认真检查、核对记录情况,在确认无误时,双方在《值班日志》上签字后,开始下一班次的工作。
12、每本《RBN—DGPS台站值班日志》应由站长在最后一页作出工作小结和签字,并按“YYYY—XX”格式加以编号,由专人保管,存档。(注:“YYYY”代表年度,“XX”代表本年度的序号)
表1 日期: 年 月 日 天气:
电源及GPS设备部分 | ||||||||
记录时间 | 时 分 | 时 分 | 时 分 | 时 分 | 时 分 | |||
交流净化稳压电源 | 输入电压(伏) | |||||||
输出电压(伏) | ||||||||
UPS | 输入电压(伏) | |||||||
输出电压(伏) | ||||||||
输出电流(安) | ||||||||
输出功率(瓦) | ||||||||
电池电压(伏) | ||||||||
频率(Hz) | ||||||||
温度(℃) | ||||||||
直流电源 | 24V | 主用 | ||||||
备用 | ||||||||
12V | 主用 | |||||||
备用 | ||||||||
GPS机柜面板指示灯 | RS1 | MX9400R | ||||||
MX50M | ||||||||
RS2 | MX9400R | |||||||
MX50M | ||||||||
IM | MX9400N | |||||||
MX51R | ||||||||
监控软件部分 | ||||||||
通讯参数 | RS1 | 波特率 | ||||||
RS2 | 波特率 | |||||||
IM | 波特率 | |||||||
IM监测数据 | 工作基准站(RS1或RS2) | |||||||
工作发射机(A或B) | ||||||||
跟踪的卫星数 | RS1 | |||||||
RS2 | ||||||||
IM | ||||||||
发射频率(kHz) | ||||||||
电文误码率 | ||||||||
信号强度(dB µV/m) | ||||||||
信噪比(dB) | ||||||||
径向位置误差(米) | ||||||||
表2 日期: 年 月 日 天气:
发射机部分 | |||||||
记录时间 | 时 分 | 时 分 | 时 分 | 时 分 | 时 分 | ||
工作发射机(A或B) | |||||||
发射功率(%) | |||||||
反射功率(%) | |||||||
射频电流(安) | |||||||
功放电流(安) | 上抽屉 | PA1 | |||||
PA2 | |||||||
PA3 | |||||||
PA4 | |||||||
下抽屉 | PA1 | ||||||
PA2 | |||||||
PA3 | |||||||
PA4 | |||||||
发射机电源 | 上抽屉 | +24V | |||||
下抽屉 | +24V | ||||||
天调+24V | |||||||
工作情况 | |||||||
值班员: 交接班时间: 月 日 时 分 接班员:
本册工作小结
站长签名:
日 期: 年 月 日
年 度: 年
记录开始日期: 月 日
记录结束日期: 月 日
编 号:
RBN—DGPS台站值班日志
(第Ⅲ种)
单位:
站名:
(天津/上海/广东/海南)海事局
台站配置
硬件 | 设备名称 | 型号 | |
基准台1 (RS1) | GPS接收机 | TRIMBLE 4000MSK RS(组合) | |
MSK调制器 | |||
基准台2 (RS2) | GPS接收机 | TRIMBLE 4000MSK RS(组合) | |
MSK调制器 | |||
监控台(IM) | GPS接收机 | TRIMBLE 4000MSK IM(组合) | |
指向标接收机 | |||
发射机 | Amplidan016300 | ||
UPS | |||
交流净化稳压电源 | |||
软件 | IM台站监控软件 |
《RBN一DGPS台站值班日志》填写说明
填写《RBN一DGPS台站值班日志》是为了全面了解RBN一DGPS播发站所有设备的工作情况,台站值班人员应认真如实地填写,具体填写方法及要求如下:
1、值班日志分表1和表2共三部分内容,每班次值班人员应顺序填写表1和表2。
2、记录时间采用24小时制(××时××分)。系统工作正常时,值班人员应在整点或半点记录一次,每次记录间隔不超过2小时。当发生报警/故障或从报警/故障状态恢复正常时,应立即记录一次,同时将报警、故障的详细情况记入“工作情况”栏。
3、每年的1月1日零时起,应换一本新的《RBN一DGPS台站值班日志》开始记录。
4、当发现记录的数据异常或有报警产生时,值班人员应立即向站长报告,尽快恢复正常工作。
5、“天气”项注明晴、阴、雨、雾、雷电等天气状况。
6、“监控软件部分"的记录数值从计算机监控软件各屏幕/窗口中读取。“工作基准站”和“工作发射机”栏根据实际情况填写“RS 1”或“RS2”、“A机”或“B机”。
7、“发射机部分”的记录数值从发射机机柜面板上读取。
8、“工作情况”栏填写值班中发生的报警、故障、设备切换、停机、开机以及天气变化对设备的影响、上级电话指示等重要事项。对每一事项,应详细记录事件发生的开始和结束时间(××时××分)、报警名称、故障现象、切换原因、上报情况等内容。
9、《RBN一DGPS台站值班日志》应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字迹工整,不得有意涂改,力求清晰整洁。
10、值班人员在交接班时应认真检查、核对记录情况,在确认无误时,双方在《值班日志》上签字后,开始下一班次的工作。
11、每本《RBN一DGPS台站值班日志》应由站长在最后一页作出工作小结和签字,并按“YYYY—XX”格式加以编号,由专人保管,存档。(注:“YYYY”代表年度,“XX”代表本年度的序号)
表1 日期: 年 月 日 天气:
监控软件部分 | ||||||||
记录时间 | 时 分 | 时 分 | 时 分 | 时 分 | 时 分 | |||
通讯参数 | RS1 | 波特率 | ||||||
RS2 | 波特率 | |||||||
IM | 波特率 | |||||||
BCS监测数据 | 工作基准站(RS1或RS2) | |||||||
工作发射机(A或B) | ||||||||
跟踪的卫星数 | RS1 | |||||||
RS2 | ||||||||
IM | ||||||||
发射频率(kHz) | ||||||||
发射功率(瓦) | ||||||||
反射功率(瓦) | ||||||||
电文误码率 | ||||||||
信号强度(dB µV/m) | ||||||||
信噪比(dB) | ||||||||
定位误差监测(米) | 16 | |||||||
26 | ||||||||
发射机部分 | ||||||||
工作发射机(A或B) | ||||||||
发射功率(%) | ||||||||
反射功率(%) | ||||||||
射频电流(安) | ||||||||
功放电流(安) | 上抽屉 | PA1 | ||||||
PA2 | ||||||||
PA3 | ||||||||
PA4 | ||||||||
下抽屉 | PA1 | |||||||
PA2 | ||||||||
PA3 | ||||||||
PA4 | ||||||||
发射机电源 | 上抽屉 | +24V | ||||||
下抽屉 | +24V | |||||||
天调+24V | ||||||||
表2 日期: 年 月 日 天气:
工作情况 |
值班员: 交接班时间: 月 日 时 分 接班员:
本册工作小结
站长签名:
日 期: 年 月 日
年 度: 年
记录开始日期: 月 日
记录结束日期: 月 日
编 号:
RBN—DGPS台站值班日志
(第Ⅳ种)
单位:
站名:
(天津/上海/广东/海南)海事局
台站配置
硬件 | 设备名称 | 型号 | |
基准台1 (RS1) | GPS接收机 | LEICA MX9400R | |
MSK调制器 | LEICA MX—50M | ||
基准台2 (RS2) | GPS接收机 | LEICA MX9400R | |
MSK调制器 | LEICA MX一5 0M | ||
监控台(IM) | GPS接收机 | LEICA MX9400N | |
指向标接收机 | LEICA MX一5 1R | ||
发射机 | 信息产业部二十所MDT一1 | ||
UPS | |||
交流净化稳压电源 | |||
软件 | CMSA2.6版台站监控软件 |
《RBN-DGPS台站值班日志》填写说明
填写《RBN—DGPS台站值班日志》是为了全面了解RBN—DGPS播发站所有设备的工作情况,台站值班人员应认真如实地填写,具体填写方法及要求如下:
1、值班日志分表1和表2共四部分内容,每班次值班人员应顺序填写表l和表2。
2、记录时间采用24小时制(××时××分)。系统工作正常时,值班人员应在整点或半点记录一次,每次记录间隔不超过2小时。当发生报警/故障或从报警/故障状态恢复正常时,应立即记录一次,同时将报警、故障的详细情况记入“工作情况”栏。
3、每年的1月1日零时起,应换一本新的《RBN—DGPS台站值班日志》开始记录。
4、当发现记录的数据异常或有报警产生时,值班人员应立即向站长报告,尽快恢复正常工作。
5、“天气”项注明晴、阴、雨、雾、雷电等天气状况。
6、“电源及GPS设备部分”的记录数值和指示灯的颜色/状态从各设备上读取。
7、“监控软件部分”的记录数值和指示灯的颜色从计算机监控软件各屏幕/窗口中读取。“工作基准站”和“工作发射机”栏根据实际情况填写“RSl"或“RS2”、“A机"或“B机”。
8、“发射机部分”的记录数值从发射机机柜面板上读取。
9、“工作情况"栏填写值班中发生的报警、故障、设备切换、停机、开机以及天气变化对设备的影响、上级电话指示等重要事项。对每一事项,应详细记录事件发生的开始和结束时间(××时××分)、报警名称、故障现象、切换原因、上报情况等内容。
10、《RBN—DGPS台站值班日志》应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字迹工整,不得有意涂改,力求清晰整洁。
11、值班人员在交接班时应认真检查、核对记录情况,在确认无误时,双方在《值班日志》上签字后,开始下一班次的工作。
12、每本《RBN—DGPS台站值班日志》应由站长在最后一页作出工作小结和签字,并按“YYYY—XX”格式加以编号,由专人保管,存档。(注:“YYYY”代表年度,“XX”代表本年度的序号)
表1 日期: 年 月 日(儒略日: 天) 天气:
电源及GPS设备部分 | |||||||
记录时间 | 时 分 | 时 分 | 时 分 | 时 分 | 时 分 | ||
交流净化稳压电源 | 输入电压(伏) | ||||||
输出电压(伏) | |||||||
UPS | 输入电压(伏) | ||||||
输出电压(伏) | |||||||
输出电流(安) | |||||||
输出功率(瓦) | |||||||
电池电压(伏) | |||||||
频率(Hz) | |||||||
温度(℃) | |||||||
GPS机柜面板指示灯 | RS1 | MX9400R | |||||
MX50M | |||||||
24V电源 | |||||||
RS2 | MX9400R | ||||||
MX50M | |||||||
24V电源 | |||||||
IM | MX9400N | ||||||
MX51R | |||||||
24V电源 | |||||||
监控软件部分 | |||||||
I/O窗 | RS1 | 指示灯 | |||||
波特率 | |||||||
RS2 | 指示灯 | ||||||
波特率 | |||||||
IM | 指示灯 | ||||||
波特率 | |||||||
TX1 | 指示灯 | ||||||
CMSA设备指示灯 | 播发站健康指示灯 | ||||||
发射机健康指示灯 | |||||||
电源指示灯 | |||||||
RS1健康指示灯 | |||||||
RS2健康指示灯 | |||||||
IM健康指示灯 | |||||||
CMSA监测数据 | 工作基准站(RS1或RS2) | ||||||
工作发射机(A或B) | |||||||
跟踪的卫星数 | RS1 | ||||||
RS2 | |||||||
IM | |||||||
发射频率(kHz) | |||||||
发射功率(瓦) | |||||||
发射功率(瓦) | |||||||
电文误码率 | |||||||
信号强度(dB µV/m) | |||||||
信噪比(dB) | |||||||
径向位置误差(米) |
表2 日期: 年 月 日 (儒略日: 天) 天气:
发射机部分 | |||||||
记录时间 | 时 分 | 时 分 | 时 分 | 时 分 | 时 分 | ||
工作发射机(A或B) | |||||||
发射功率(%) | |||||||
反射功率(%) | |||||||
射频电流(安) | |||||||
功放电流(安) | PA1 | ||||||
PA2 | |||||||
PA3 | |||||||
PA4 | |||||||
PA5 | |||||||
PA6 | |||||||
PA7 | |||||||
PA8 | |||||||
发射机电源 | ~220V | V | |||||
I | |||||||
发射机 | V | ||||||
I | |||||||
监测+24V | |||||||
监测+5V | |||||||
监测+12V | |||||||
监测-12V | |||||||
电源1指示灯 | |||||||
电源2指示灯 | |||||||
工作情况 | |||||||
值班员: 交接班时间: 月 日 时 分 接班员:
本册工作小结
站长签名:
日 期: 年 月 日
年 度: 年
记录开始日期: 月 日
记录结束日期: 月 日
编 号:
RBN—DGPS台站值班日志
(第Ⅴ种)
单位:
站名:
(天津/上海/广东/海南)海事局
台站配置
硬件 | 设备名称 | 型号 | |
基准台1 (RS1) | GPS接收机 | LEICA MX9400R | |
MSK调制器 | LEICA MX—50M | ||
基准台2 (RS2) | GPS接收机 | LEICA MX9400R | |
MSK调制器 | LEICA MX一5 0M | ||
监控台(IM) | GPS接收机 | LEICA MX9400N | |
指向标接收机 | LEICA MX一5 1R | ||
发射机 | Nautel ND—GPS 1000 | ||
UPS | |||
交流净化稳压电源 | |||
软件 | CMSA2.6版台站监控软件 |
《RBN一DGPS台站值班日志》填写说明
填写《RBN一DGPS台站值班日志》是为了全面了解RBN—DGPS播发站所有设备的工作情况,台站值班人员应认真如实地填写,具体填写方法及要求如下:
1、值班日志分表1和表2共四部分内容,每班次值班人员应顺序填写表l和表2。
2、记录时间采用24小时制(××时××分)。系统工作正常时,值班人员应在整点或半点记录一次,每次记录间隔不超过2小时。当发生报警/故障或从报警/故障状态恢复正常时,应立即记录一次,同时将报警、故障的详细情况记入“工作情况”栏。
3、每年的1月1日零时起,应换一本新的《RBN一DGPS台站值班日志》开始记录。
4、当发现记录的数据异常或有报警产生时,值班人员应立即向站长报告,尽快恢复正常工作。
5、“天气”项注明晴、阴、雨、雾、雷电等天气状况。
6、“电源及GPS设备部分”的记录数值和指示灯的颜色/状态从各设备上读取。
7、“监控软件部分”的记录数值和指示灯的颜色从计算机监控软件各屏幕/窗口中读取。“工作基准站”和“工作发射机”栏根据实际情况填写“RSl”或“RS2”、“A机”或“B机”。
8、“发射机部分”的记录数值从发射机机柜面板上读取。
9、“工作情况”栏填写值班中发生的报警、故障、设备切换、停机、开机以及天气变化对设备的影响、上级电话指示等重要事项。对每一事项,应详细记录事件发生的开始和结束时间(××时××分)、报警名称、故障现象、切换原因、上报情况等内容。
10、《RBN一DGPS台站值班曰志》应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字迹工整,不得有意涂改,力求清晰整洁。
11、值班人员在交接班时应认真检查、核对记录情况,在确认无误时,双方在《值班曰志》上签字后,开始下一班次的工作。
12、每本《RBN一DGPS台站值班日志》应由站长在最后一页作出工作小结和签字,并按“YYYY—XX”格式加以编号,由专人保管,存档。(注:“YYYY”代表年度,“XX”代表本年度的序号)
表1 日期: 年 月 日(儒略日: 天) 天气:
电源及GPS设备部分 | |||||||
记录时间 | 时 分 | 时 分 | 时 分 | 时 分 | 时 分 | ||
交流净化稳压电源 | 输入电压(伏) | ||||||
输出电压(伏) | |||||||
UPS | 输入电压(伏) | ||||||
输出电压(伏) | |||||||
输出电流(安) | |||||||
输出功率(瓦) | |||||||
电池电压(伏) | |||||||
频率(Hz) | |||||||
温度(℃) | |||||||
GPS机柜面板指示灯 | RS1 | MX9400R | |||||
MX50M | |||||||
24V电源 | |||||||
RS2 | MX9400R | ||||||
MX50M | |||||||
24V电源 | |||||||
IM | MX9400N | ||||||
MX51R | |||||||
24V电源 | |||||||
监控软件部分 | |||||||
I/O窗 | RS1 | 指示灯 | |||||
波特率 | |||||||
RS2 | 指示灯 | ||||||
波特率 | |||||||
IM | 指示灯 | ||||||
波特率 | |||||||
TX1 | 指示灯 | ||||||
CMSA设备指示灯 | 播发站健康指示灯 | ||||||
发射机健康指示灯 | |||||||
电源指示灯 | |||||||
RS1健康指示灯 | |||||||
RS2健康指示灯 | |||||||
IM健康指示灯 | |||||||
CMSA监测数据 | 工作基准站(RS1或RS2) | ||||||
工作发射机(A或B) | |||||||
跟踪的卫星数 | RS1 | ||||||
RS2 | |||||||
IM | |||||||
发射频率(kHz) | |||||||
发射功率(瓦) | |||||||
发射功率(瓦) | |||||||
电文误码率 | |||||||
信号强度(dB µV/m) | |||||||
信噪比(dB) | |||||||
径向位置误差(米) |
表2 日期: 年 月 日 (儒略日: 天) 天气:
发射机部分 | ||||||
记录时间 | 时 分 | 时 分 | 时 分 | 时 分 | 时 分 | |
工作发射机(A或B) | ||||||
仪表读数 | 发射功率(%) | |||||
反射功率(%) | ||||||
射频电流(安) | ||||||
-70V | ||||||
+24V | ||||||
+15V | ||||||
-15V | ||||||
指示灯 | Ac Line | |||||
Dc .supply | ||||||
+24V | ||||||
B- | ||||||
PA1 | ||||||
PA2 | ||||||
PA3 | ||||||
PA4 | ||||||
报警 | 待机 | |||||
驻波比 | ||||||
关机 | ||||||
射频电流 | ||||||
电池 | ||||||
MSK输入 | ||||||
射频驱动 | ||||||
占空比 | ||||||
工作情况 | ||||||
值班员: 交接班时间: 月 日 时 分 接班员:
本册工作小结
站长签名:
日 期: 年 月 日
年 度: 年
记录开始日期: 月 日
记录结束日期: 月 日
编 号:
RBN—DGPS台站值班日志
(第Ⅵ种)
单位:
站名:
(天津/上海/广东/海南)海事局
台站配置
硬件 | 设备名称 | 型号 | |
基准台1 (RS1) | GPS接收机 | TRIMBLE 4000MSK RS(组合) | |
MSK调制器 | |||
基准台2 (RS2) | GPS接收机 | TRIMBLE 4000MSK RS(组合) | |
MSK调制器 | |||
监控台(IM) | GPS接收机 | TRIMBLE 4000MSK IM(组合) | |
指向标接收机 | |||
发射机 | SAC SC500 | ||
UPS | |||
交流净化稳压电源 | |||
软件 | BCS台站监控软件 |
《RBN-DGPS台站值班日志》填写说明
填写《RBN—DGPS台站值班日志》是为了全面了解RBN—DGPS播发站所有设备的工作情况,台站值班人员应认真如实地填写,具体填写方法及要求如下:
1、值班日志分表1和表2共四部分内容,每班次值班人员应顺序填写表1和表2。
2、记录时间采用24小时制(××时××分)。系统工作正常时,值班人员应在整点或半点记录一次,每次记录间隔不超过2小时。当发生报警/故障或从报警/故障状态恢复正常时,应立即记录一次,同时将报警、故障的详细情况记入“工作情况”栏。
3、每年的1月1日零时起,应换一本新的《RBN—DGPS台站值班日志》开始记录。
4、当发现记录的数据异常或有报警产生时,值班人员应立即向站长报告,尽快恢复正常工作。
5、“天气”项注明晴、阴、雨、雾、雷电等天气状况。
6、“电源部分”的记录数值从UPS设备上读取。
7、“监控软件部分”的记录数值从计算机监控软件各屏幕/窗口中读取。“工作基准站”和“工作发射机"栏根据实际情况填写“RSl”或“RS2”、“A机”或“B机”。
8、“发射机部分”的记录数值从发射机机柜面板上读取。
9、“工作情况”栏填写值班中发生的报警、故障、设备切换、停机、开机以及天气变化对设备的影响、上级电话指示等重要事项。对每一事项,应详细记录事件发生的开始和结束时间(××时××分)、报警名称、故障现象、切换原因、上报情况等内容。
10、《RBN—DGPS台站值班日志》应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字迹工整,不得有意涂改,力求清晰整洁。
11、值班人员在交接班时应认真检查、核对记录情况,在确认无误时,双方在《值班日志》上签字后,开始下一班次的工作。
12、每本《RBN-DGPS台站值班日志》应由站长在最后一页作出工作小结和签字,并按“YYYY—XX”格式加以编号,由专人保管,存档。(注:“YYYY”代表年度,“XX”代表本年度的序号)
表1 日期: 年 月 日 天气:
电源部分 | ||||||||
记录时间 | 时 分 | 时 分 | 时 分 | 时 分 | 时 分 | |||
UPS | 输入电压(伏) | |||||||
输出电压(伏) | ||||||||
频率(Hz) | ||||||||
监控软件部分 | ||||||||
通讯参数 | RS1 | 波特率 | ||||||
RS2 | 波特率 | |||||||
IM | 波特率 | |||||||
BCS监测数据 | 工作基准站(RS1或RS2) | |||||||
工作发射机(A或B) | ||||||||
跟踪的卫星数 | RS1 | |||||||
RS2 | ||||||||
IM | ||||||||
发射频率(kHz) | ||||||||
发射功率(瓦) | ||||||||
发射功率(瓦) | ||||||||
电文误码率 | ||||||||
信号强度(dB µV/m) | ||||||||
信噪比(dB) | ||||||||
径向位置误差(米) | 1δ | |||||||
2δ | ||||||||
发射机部分 | ||||||||
工作发射机(A或B) | ||||||||
发射功率(瓦) | ||||||||
反射功率(瓦) | ||||||||
天调电流(安) | ||||||||
发射功放 | 1# | 电压 | ||||||
电流 | ||||||||
2# | 电压 | |||||||
电流 | ||||||||
发射机电源 | 直流供电 | 电压 | ||||||
电流 | ||||||||
表2 日期: 年 月 日 天气:工作情况
工作情况 |
值班员: 交接班时间: 月 日 时 分 接班员:
本册工作小结
站长签名:
日 期: 年 月 日
附件5:
《设备维修保养记录簿》格式
说 明
《设备维修保养记录簿》采用A4纸大小(210×297毫米),每本100页,每页应有页码(1—200)(双面),页码位于页面底端、居中位置。
年 度: 年
记录开始日期: 月 日
记录结束日期: 月 日
编 号:
设备维修保养记录簿
单位:
站名:
(天津/上海/广东/海南)海事局
《设备维修保养记录簿》填写要求
1、《设备维修保养记录簿》详细记录台站设备的维修、保养情况,每次维修、保养完毕,由站长或指定人员填写。
2、“维修、保养情况记录栏”栏填写维修、保养的内容,包括维修、更换的设备、部件、电路板、元器件等,记录详细过程,维修、保养的开始和结束时间(按年月日时分记录)等。
3、《设备维修保养记录簿》应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字迹工整,不得有意涂改,力求清晰整洁。
4、每本《设备维修保养记录簿》应按“YYYY—XX”格式加以编号,由专人保管,存档。(注:“YYYY”代表年度,“XX”代表本年度的序号)
设备名称 | 维修、保养情况记录 |
填写日期: 年 月 日 填写人: 站长:
附件6:
《设备/器材/备件/技术资料登记簿》格式
说 明
《设备/器材/备件/技术资料登记簿》采用A4纸大小(2lO×297毫米),每本100页(其中“设备/器材/备件/技术资料清单”表格5页,“设备/器材/备件/技术资料登记表”95页),每页应有页码(1—200)(双面),页码位于页面底端、居中位置。
设备/器材/备件/技术资料登记簿
(第 册)
单位:
站名:
(天津/上海/广东/海南)海事局
设备/器材/备件/技术资料清单
序号 | 类别 | 名称 | 型号/规格 | 页码 |
设备/器材/备件/技术资料登记表
类别: □设备 □器材 □备件 □技术资料
名称 | 型号 | |||||
生产厂商 | 规格 | |||||
产品序列号 | ||||||
购置日期 | 购置数量 | 领用日期 | 领用数量 | 现存数量 | 领用人 | 领导签字 |
年 月 日 | 年 月 日 | |||||
备注: |
附件7:
《RBN—DGPS台站技术档案簿》格式
说 明
1、《RBN—DGPS台站技术档案簿》采用A4纸大小(210×297毫米),每本100页,每页应有页码(1—200)(双面),页码位于页面底端、居中位置。
2、《RBN—DGPS台站技术档案簿》台站存档1份,海区业务主管部门存档1份。
RBN—DGPS台站技术档案簿
(第 册)
单位:
站名:
(天津/上海/广东/海南)海事局
《RBN—DGPS台站技术档案簿》填写说明
1、《RBN—DGPS台站技术档案簿》由站长或指定人员填写。
2、表中内容如有变动,应及时更改。
3、《RBN—DGPS台站技术档案簿》应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字迹工整,不得有意涂改,力求清晰整洁。
4、台站《RBN—DGPS台站技术档案簿》由站长保管,顺序编号,永久保存。
RBN—DGPS台站技术档案
台站名称 | 台站位置 | 频率(kHz) | 数据传输率 | 标称发射机功率(瓦) | ||||||||
RBN: DGPS: | ||||||||||||
建设情况 | 1、土建: 2、安装调试: 3、试运行: 4、开放时间: | |||||||||||
台站配置 | 基准台1(RS1) | 设备名称 | 型号 | 序号(S/N) | 识别码 | WGS—84坐标(天线) | ||||||
GPS接收机 | ||||||||||||
GPS接收机天线 | ||||||||||||
MSK调制器 | ||||||||||||
基准台2(RS2) | 设备名称 | 型号 | 序号(S/N) | 识别码 | WGS—84坐标(天线) | |||||||
GPS接收机 | ||||||||||||
GPS接收机天线 | ||||||||||||
MSK调制器 | ||||||||||||
监控台(IM) | 设备名称 | 型号 | 序号(S/N) | WGS—84坐标(天线) | ||||||||
GPS接收机 | ||||||||||||
GPS接收机天线 | ||||||||||||
指向标接收机 | ||||||||||||
指向标接收机天线 | ||||||||||||
发射台 | 设备名称 | 型号 | 序号(S/N) | 识别码 | ||||||||
发射机 | ||||||||||||
天调 | ||||||||||||
天线 | 型式 | 效率 | 阻抗 | 接地电阻 | ||||||||
% | ||||||||||||
供电系统 | 设备名称 | 型号 | 序号(S/N) | |||||||||
UPS | ||||||||||||
交流净化稳压电源 | ||||||||||||
柴油发电机组 | ||||||||||||
监控计算机 | ||||||||||||
其它 | RS1、RS2、IM天线位置示意图:
N ↑
| |||||||||||
填写日期: 年 月 日 填写人: 站长:
沿海无线电指向标—差分全球定位系统
设备操作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
二○○一年九月
目 录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
2、开机前准备………………………………………………………1
3、开机顺序…………………………………………………………1
4、各设备操作步骤 ………………………………………………1
4.1总电源…………………………………………………………1
4.2交流净化稳压电源……………………………………………1
4.3 UPS……………………………………………………………1
4.4 RSl、RS2、IM…………………………………………………1
4.5发射机…………………………………………………………1
4.5.1 Ampl idan016300发射机操作步骤………………………1
4.5.2 MDT一1、MDT一2发射机操作步骤………………………2
4.5.3 Nautel ND-GPSl000发射机操作步骤……………………3
4.5.4 SAC SC-500发射机操作步骤………………………………3
4.6监控计算机……………………………………………………4
4.6.1 LEICAI监控软件操作步骤…………………………………4
4.6.2 FRIMBLE BCS(V3.4)监控软件操作步骤………………8
5、关机步骤………………………………………………………10
附录: 沿海RBN—DGPS台站技术参数表……………………11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规则规定了RBN—DGPS台站的基准台(RS)、完善性监控台(IM)、播发台和电源系统的操作要求。
本规则适用于沿海RBN—DGPS台站。
2 开机前准备
2.1 检查设备接地是否良好。
2.2 检查设备各部分的连接是否正确和牢固,确认各设备内部无异物、无异味。
2.3 确认交流净化稳压电源、UPS、计算机、RS、IM和发射机的电源开关处于“关”状态。
2.4 检查各放电球的间隙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3 开机顺序
总电源→交流净化稳压电源→UPS→RS 1、RS2、IM→发射机→监控计算机
4 各设备操作步骤
4.1 总电源
打开电源开关。
4.2 交流净化稳压电源
打开电源开关,确认输出电压正常。
4.3 UPS
打开电源开关,检查指示灯、输入电压、输出电压、频率和电池电压,确认正常。
4.4 RSl、RS2、IM
顺次打开RSI、RS2和IM的电源开关,等待RSl、RS2和IM进入正常工作状态。
4.5 发射机
4.5.1 Amplidan016300发射机操作步骤
①确认各开关位置:
·将“Rem/Loc”(遥控/本地)置“Rem”。
·“ATU”(天线调谐)置“Auto”。
·将发射功率选择“Low.P”置高功率。
·将“On Air/Standby”(发射/待机)置“On Air”。
·将“Batt.On/Off”(电源开/关)“Batt.On”。
②检查工作状态是否正常:
·将“Test Meter”置“Batt”,检查直流电源电压是否为24V。
·将“Test Meter”置“ATU”,检查天调电压是否为24V。
·将“Test Meter”分别置"Pal”—‘‘Pa4”,检查功放电流。
·将“Test Meter”置“RF”,检查射频电流。
·将“Output Power"分别置” “Tx”和“Ref”,检查发射功率和反
射功率。发射功率应为100%,反射功率应≤3.5%。
5.2 MDT-1、MDT-2发射机操作步骤
5.2.1 开机
·打开“总电源开关”;
·“自动/手动”为“自动”;
·“开/TXl”、“开/TX2”为开;
·“遥控/本地”为“遥控”;
·开机后,检查发射功率、反射功率、天线电流、功放电流、发射机电源(包括交流电、直流电和监测电源)是否正常,发射功率、天线电流、功放电流、发射机电源(包括交流电、直流电和监测电源)电压/电流应在正常值±10%之内变化,反射功率不应超过发射功率的3.5%,若超过允许值,应仔细检查天线、地网及其引线接触是否良好。
5.2.2 使用注意事项
·当使用柴油机作为应急电源时,启动油机后应待输出电压稳定后再接通设备电源开关。
·开机时,应先在“本地”、“低功”状态运行,正常后再加“高功”、“遥控”。
·当发射机输出功率达200W以上时,不应随意断开发射机输出电缆,不应在天线调谐器处于手动工作方式时(正常工作时,天线调谐器应处于“自动”方式),按“+”或“一"键使发射机在大功率方式失谐,以避免发射机功放单元烧坏。
·更换设备单元或零部件时应断电进行。插拔抽屉、电缆、电路板以及更换元器件,均应在“总电源”开关断开时进行。
·设备工作过程中不可任意摇动插头座。
·设备前后门平时应关闭,防止老鼠及昆虫窜入而损坏机器, 有利于机器内热气从顶部排出。
4.5.3 Nautel ND-GPS 1000发射机操作步骤
①接通发射机柜上的电源总开关。
②接通A机、B机直流电源开关。
③分别检查A(XMTR SIDE A)机、B(XMTR SIDE B)机直流电源各电压指示,包括+15V、-15V、+24V、-70V(B-),其指示值应在正常值±10%的变化范围内。确认正常后,将表头置-70V档上。
④将“SELECT MAIN XMTR”置A。
⑤将A机上“MONITOR”开关置“NORMAL”档;“CONTROL,”开关置“REMOTE”档;将“:RF ON”开关置“ON”档。
⑥检查工作发射机的发射功率(FWD PWR)、反射功率(REFI。DPWR),其指示值应分别为200W±10%和≤7W±10%,确认正常。
⑦检查发射机面板报警指示灯状态,确认无报警。
⑧工作发射机进入正常发射。
4.5.4 SAC SC-500发射机操作步骤
注意:在任何情况下“RSIM Control”单元的“Standby Test”都应置为“N0rrnal”。
①将“Transmitter”单元的“AC”、“DC”、“RF”置“Enable”。
②将“DC—AC Inverter”单元的“DC Input”置“ON”。
③将“Load Center/Battery Charger”单元的“AC Main”、“DC Main”、“Battery Charger”置“ON”。
④将“RSIM Control”单元的“AC Power"、“DC Power”置“ON”。
⑤将“RSIM Control”单元的“Transfer Function"置“Enable”。
⑥将“RSIM Control”单元的Remote Control”置“Disable”。
⑦将“RSIM Control”单元的“Transfer Power”置“ON”。
⑧检查工作状态是否正常:
·检查直流供电电压
·检查发射功放电压、电流
·检查天调电流
·检查发射功率、反射功率
4.6 监控计算机
依次打开显示器、打印机和主机电源开关,等待计算机启动操作系统,进行软件操作。
4.6.1 LEICA监控软件操作步骤
4.6.1.1 IM监控软件操作步骤
①等待DOS操作系统自动引导进入IM程序的主屏幕;
②设置RSl、RS2和IM设备与计算机连接的串口及通讯波特率:
设备名称 | 计算机串口 | 波特率 |
RS1 | COM1 | 19200 |
RS2 | COM2 | 19200 |
IM | COM4或COM3 | 19200 |
注:串口应与实际连接一致。
③等待计算机与各设备之间的通讯正常;
④设置基准站(RS)参数:
基准站(RS)参数设置 | ||
初始化 | GPS接收天线WGS—84坐标 | 输入经度、纬度和高程精确坐标 |
高程基准 | E11ipsoid | |
工作模式 | Referece Station | |
时间模式 | Local | |
本地时间补偿 | 8小时 | |
基准站控制 | 截止角高度角 | 5 |
热启动时间限制 | 30分钟 | |
跟踪模式 | Narrow C/A | |
差分输出 | 差分输出 | RTCM类型9—3 |
基准站识别码 | 输入本台站RS识别码 | |
RTCM类型3间隔 | 0 | |
RTCM类型7间隔 | 0 | |
专利平滑输出速率 | 60秒 | |
调制器设置 | 通道1频率 | 调制指向标信号的频率 |
通道2频率 | 调制差分信号的频率 | |
波特率 | 200bps | |
通道1启动 | No | |
通道2启动 | Yes |
⑤设置完善性监测站(IM)参数:
完善性监测站(IM)参数设置 | ||
初始化 | GPS接收天线WGS-84坐标 | 输入经度、纬度和高程精确坐标 |
高程基准 | Ellipsoid | |
工作模式 | NaVigatOr | |
时间模式 | Local | |
本地时间补偿 | 8小时 | |
导航控制 | 截止角高度角 | 5° |
导航模式 | Dynamic | |
差分导航 | Always | |
高度限定方式 | 3D | |
HDOP限值 | 10 | |
VDOP限值 | 10 | |
热启动时间限制 | 30分钟 | |
跟踪模式 | Narrow C/A | |
差分输入 | 差分导航 | Always |
基准站识别码选择 | 0 | |
差分改正数龄期限值 | 30秒 | |
专利平滑启用 | Enable | |
指向标接收机设置 | 指向标接收机状态 | Yes |
自动指向标选择 | Disabled | |
频率 | 输入本站差分信号的频率 | |
波特率 | 200bps |
⑥设置主菜单参数:
主菜单参数设置 | |||
真位置 | IM GPS接收天线WGS—84坐标 | 输入IM经度、纬度和高程精确坐标 | |
水平位置误差门限值 | 5米 | ||
垂直误差门限值 | 5米 | ||
基准站切换 | 主基准站无响应 | Yes | 时延0.5分钟 |
主MX.50M调制器无响应 | Yes | 时延1.0分钟 | |
备用基准站产生更多的改正数 | Yes | 时延5.0分钟 | |
导航仪没有收到改正数 | Yes | 时延1.0分钟 | |
导航报警 | 导航超限 | Yes | 间隔15分钟 |
不导航 | Yes | ||
无DGPS改正数 | Yes | ||
导航在限值内 | Yes |
⑦检查RSl、RS2是否输出差分改正数;
⑧检查IM是否进行差分定位;
⑨检查水平位置误差、信号强度、信噪比、误码率等数据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4.6.1.2 CMSA监控软件操作步骤
①等待Windows NT操作系统的登录提示,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确认后,软件自动引导进入CMSA程序的主屏幕;
②设置RSl、RS2、IM和发射机(TXl)设备与计算机连接的串口及通讯波特率:
设备名称 | 计算机串口 | 波特率 | |
RSl | COM3 | 19200 | |
RS2 | COM4 | 19200 | |
IM | COM5 | 19200 | |
TXl | 数字I/O | COM6 | 300 |
模拟I/O | COM7 | 9600 | |
UPS | COM8 | 4800 |
注:串口应与实际连接一致
③等待I/O窗口通讯状态指示灯变为绿色,表明计算机与各设备之间的通讯正常;
④设置基准站(RS)参数:
基准站(RS)参数设置 | |||
接收机 | GPS接收天线WGS一84坐标 | 输入测量的精确坐标 | |
识别码 | 输入本台站RS识别码 | ||
截止角高度角 | 5° | ||
最大改正数龄期 | 30秒 | ||
报警门限 | 最少卫星数 | 4颗 | |
最大伪距改正数 | 150米 | ||
最大伪距改正数的变化率 | 2.5米/秒 | ||
最大IM系统反馈时间 | 30秒 | ||
数据链 | 频率 | 台站频率 | |
波特率 | 200bps | ||
调制方式 | MSK | ||
指向标识别码 | 台站播发站识别码 | ||
工作方式 | 常规DGPS数据链 | ||
播发编码 | 无 | ||
同步类型 | 同步 | ||
电文 | 向控制站输出RSIMl2信息 | 输出间隔0 | 开始时间0 |
RTCM信息表 | RTCM类型9—3 | 随时播发 | |
RTCM类型16 | 输出间隔900秒 | 开始时间0 | |
RTCM类型59 | 输出间隔60秒 | 开始时间0 |
⑤设置完善性监测站(IM)参数:
完善性监测站(IM)参数设置 | ||||||
接收机 | GPS接收天线WGS—84坐标 | 输入测量的精确坐标 | ||||
截止角高度角 | 50 | |||||
最大改正数龄期 | 30秒 | |||||
报警门限 | 最大改正数龄期 | 30秒 | ||||
最大错码率 | 0.9 | 间隔60秒 | 开始时间0 | |||
最小信噪比 | 11dB | 间隔60秒 | 开始时间0 | |||
最小信号强度 | 35dB µV/m | 间隔60秒 | 开始时间0 | |||
最少卫星数 | 4颗 | 间隔30秒 | 开始时间0 | |||
最大HDOP | 4 | 间隔30秒 | 开始时间0 | |||
最大点位误差 | 5米 | 间隔20秒 | 开始时间0 | |||
最大伪距残差 | 2.5米 | 间隔10秒 | 开始时间0 | |||
最大伪距残差变化率 | 2.0米/秒 | 间隔10秒 | 开始时间0 | |||
低UDRE限值 | 4.2米 | 间隔60秒 | 开始时间0 | |||
数据链 | 频率 | 台站频率 | ||||
波特率 | 200bps | |||||
调制方式 | MSK | |||||
同步类型 | 同步 | |||||
播发编码 | 无 | |||||
电文 | 向控制站(CS)发送 | RSIM15 | 间隔10秒 | 开始时间0 | ||
RSIM17 | 间隔0秒 | 开始时间0 | ||||
RSIM18 | 间隔10秒 | 开始时间0 | ||||
RSIM19 | 间隔10秒 | 开始时间0 | ||||
RSIM20 | 间隔1秒 | 开始时间0 | ||||
向基准站(RS)发送 | RSIM7 | 间隔300秒 | 开始时间0 | |||
RSIM20 | 间隔10秒 | 开始时间0 | ||||
⑥设置发射机(Tx)参数:
发射机参数设置 | ||||
报警门限 | 低发射功率 | 140W | ||
高反射功率 | 7W | |||
电文 | 向控制站(CS)发送 | RSIM24 | 间隔10秒 | 开始时间0 |
RSIM25 | 间隔10秒 | 开始时间0 |
⑦设置主菜单参数:
配置项目 | 参数 | 备注 | |
站名 | 输入台站名(中文) | ||
基准站切换 | If IM Correction Age OR IM Horizontal Position Error, RSI OFF. | 设置基准站自动切换条件 | |
报警 | IM超差 | 时延20秒 | 选择需计算机音响提示的报警 |
TX1低发射功率 | 时延60秒 | ||
TX1高反射功率 | 时延60秒 | ||
TX1用电池 | 时延60秒 | ||
目录 | D:﹨CMSA | 设置数据存档目录 | |
钟 | 8小时 | 设置北京时与UTC时的时区偏移量 |
⑧检查BSC窗口RSl、RS2、IM、TX、播发站和UPS六个工作状态指示灯是否正常(绿色正常,红色存在报警);
⑨检查监测发射功率、反射功率读数是否与发射机面板读数一致;
⑩检查监测的信号强度、信噪比、误码率、径向位置误差等数据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4.6.2 TRIMBLE BCS(V3.4)监控软件操作步骤
①等待Windows NT操作系统的登录提示,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确认后,软件自动引导进入BCS程序;
②设置RSl、RS2、IM和发射机(TXl)设备与计算机连接的串口及通讯波特率:
设备名称 | 计算机串口 | 波特率 | |
一期 | 二期 | ||
RSl | COM4 | COM3 | 9600 |
RS2 | COM6 | COM4 | 9600 |
IM | COM8 | COM5 | 9600 |
TX | COM9 | COM9 | 9600 |
Router | —— | COM1 | 默认值 |
UPS | —— | COM2 | 默认值 |
③设置基准站切换条件
在IM SETTINGS窗口的SWITCH ON ALARM标签设置基准站切换条件:“CORRECTION AGE.YES”“POSITION AGE—TES”。
④设置数据存档路径和保存时间
·在REPORTING DATA BASE窗口设置数据库文件存档路径:“D:\RSIM DATA\REPORTING DATABASE”。
·在LOGGING DATA窗口设置每小时报表文件存档路径和保存时间:“D:\RSIM DATAkDATA”。
·在LOGGING STATISTICS窗口设置每日报表文件存档路径和保存时间:“D:\RSIM DATA\STATISTICS”。
⑤设置基准站参数
接收机 | 接收天线WGS84坐标 | 输入测量的精确坐标 |
截止高度角 | 5° | |
报警门限 | 最小卫星数 | 4颗 |
最大伪距改正数 | 150米 | |
最大伪距改正数变化率 | 2.5米/秒 | |
最大IM系统反馈时间 | 30秒 | |
数据链 | 频率 | 台站频率 |
波特率 | 200bps | |
调制方式 | MSK | |
同步类型 | 同步 | |
播发编码 | 无 | |
工作方式 | 常规DGPS数据链 | |
RTCM信息表 | RTCM类型9-3 | 随时播发 |
RTCM类型16 | 输出间隔900秒 |
⑥设置完善性监测站参数
接收机 | 接收天线WGS84坐标 | 输入测量的精确坐标 | ||
截止角高度 | 5° | |||
最大改正数龄期 | 30秒 | |||
报警门限 | 最大改正数龄期 | 30秒 | ||
最大错码率 | 0.9 | 间隔60秒 | 开始时间0 | |
最小信噪比 | 11dB | 间隔60秒 | 开始时间0 | |
最小信号强度 | 35dBµV/m | 间隔60秒 | 开始时间0 | |
最少卫星数 | 4颗 | 间隔30秒 | 开始时间0 | |
最大HDOP | 4 | 间隔30秒 | 开始时间0 | |
最大点位误差 | 5米 | 间隔20秒 | 开始时间0 | |
最大伪距残差 | 2.5米 | 间隔10秒 | 开始时间0 | |
最大伪距残差变化率 | 2.0米/秒 | 间隔10秒 | 开始时间0 | |
低UDRE限值 | 101 | 间隔60秒 | 开始时间0 | |
数据链 | 频率 | 台站频率 | ||
波特率 | 200bps | |||
调制方式 | MSK | |||
同步类型 | 同步 | |||
播发编码 | 无 |
⑦设置发射机报警时延
·设置低发射功率报警时延60秒
·设置高反射功率报警时延60秒
5 关机步骤
5.1 退出台站监控程序,依次关闭监控计算机、显示器、打印机电源。
5.2 关闭A发射机、B发射机直流电源,关闭发射机总电源。
5.3 关闭RSl、RS2、IM电源。
5.4 关UPS。
5.5 关交流净化稳压电源。
5.6 关总电源。
附录:沿海RBN—DGPS台站技术参数表
附录:
沿海RBN.DGPS台站技术参数表
辖区 | 序号 | RBN-DGPS 台名 | 台站位置 | RBN-DGPS站识别码 1号 2号 基准台 基准台 播发台 | 频率(kHz) |
北方海区 | 1 | 大三山 | 38°52′N 121°50 | 602 603 601 | 301.5 |
2 | 老铁山 | 38°44′ N 121°08 | 604 605 602 | 295 | |
3 | 秦皇岛 | 39°55′ N 119°37 | 606 607 603 | 287.5 | |
4 | 北塘 | 39°06 ′N 117°43 | 608 609 604 | 310.5 | |
5 | 成山角 | 37°24 ′N 122°41 | 612 613 606 | 317 | |
6 | 王家麦 | 36°04′ N 120°26 | 614 615 607 | 313.5 | |
东海海区 | 7 | 燕尾港 | 34°29′ N 119°47 | 620 621 610 | 291 |
8 | 蒿枝港 | 32°01 ′N 121°43 | 622 623 611 | 287 | |
9 | 大戢山 | 30°49 ′N 122°10 | 624 625 612 | 307 | |
10 | 定海 | 30°01 ′N 122°04 | 626 627 613 | 310 | |
11 | 石塘 | 28°16 ′N 121°37 | 628 629 614 | 295 | |
12 | 天达山 | 25°28′ N 119°42 | 630 631 615 | 313 | |
13 | 镇海角 | 24°16 ′N 118°08 | 632 633 616 | 320 | |
南海海区 | 14 | 鹿屿 | 23°20 ′N 116°45 | 640 641 620 | 317 |
15 | 三灶 | 22°00 ′N 113°24 | 642 643 621 | 291 | |
16 | 磠洲岛 | 20°54 ′N 110°36 | 644 645 622 | 301 | |
17 | 防城 | 21°35′ N 108°19 | 646 647 623 | 287 | |
海南水监局 | 18 | 抱虎角 | 20°00 ′N 110°56 | 652 653 626 | 310.5 |
19 | 三亚 | 18°17 ′N 109°22 | 654 655 627 | 295 | |
20 | 洋浦 | 19°43 ′N 109°12 | 656 657 628 | 313 |
注:各台站及技术参数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正式颁布的为准。
沿海无线电指向标—差分全球定位系统
建设技术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
二○○一年九月
目 录
1、总体技术要求…………………………………………………………1
2、站址选择………………………………………………………………1
3、RBN-DGPS站业务用房要求…………………………………………2
4、设备配置及技术要求 ………………………………………………4
附件1:RBN-DGPS站系统可靠性的计算………………………… 9
附件2: RBN-DGPS系统设备现场验收细则………………………1 0
1. 总体技术要求
1.1 沿海无线电指向标.差分全球定位系统由基准台、播发台、完善性监控台和中央监控站组成。基准台、播发台、完善性监控台设在同一站址,称为RBN一DGPS站。
1.2 RBN—DGPS站同时播发航海无线电指向信号和差分GPS修正信号,播发频率、功率、信号类型、信息格式及速率应符合《沿海无线电指向标一差分全球定位系统播发标准》的规定。
1.3 发射信号可靠性
在播发修正信号正确且发射功率不低于其额定值的50%的前提下,RBN.DGPS站播发信号的可靠性不低于99.0%。
1.4 用户信号可利用率
在播发修正信号正确且发射功率不低于其额定值的50%的前提下,对于单站信号覆盖区域,用户信号可利用率不低于97%。
1.5 信号覆盖范围
RBN—DGPS站播发信号覆盖半径海上为300公里(场强50 V/m)。
1.6 定位精度
在信号覆盖范围内,对于米级接收机定位精度为10m(2drms),亚米级接收机定位精度为5m(2drms)。
2 站址选择
2.1 RBN—DGPS站站址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应符合总体布局规划的要求
一应尽量利用现有无线电指向标站或罗兰A导航台的设施
一应有安全的环境,不应选择在易燃、易爆的建筑物和堆积场附近
一交通方便,通讯条件较好
一具有稳定、可靠的供电
一所在区域电磁干扰尽可能小
一仰角5°以上应无永久性建筑物、山峰、高大树木或其他物体遮挡
一尽量靠近港口、主要航道或狭窄水道
一与相邻RBN—DGPS站播发的信号交叉覆盖合理
2.2 央监控站的选址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通讯设施完善,通讯质量好且便利快捷
一具有稳定、可靠的供电
一与辖区内监控台站地理布局合理,便于与航测信息系统联网
3. RBN—DGPS站业务用房要求
3.1 设备机房抗震设防烈度应按当地基本烈度提高一度。
3.2 设备机房和值班用房使用总面积为30~50m2,最底净高为3.2m。
3.3 设备机房地面类型为抗静电活动地板。
3. 4 设备机房墙面和顶棚采用浅色调阻燃型喷塑,顶棚采取防水措施。
3.5 设备机房采用铝合金密封窗。
3.6 设备机房采用玻璃和铝合金材料分割为设备和值班两个区域。
3.7 设备区域内的温度为18 ℃~25℃,相对湿度为30~80%。
3.8 设备机房内采用白炽灯作为主要照明,距室内地面lm处,照度为150~200Lx。
3.9 办公用房、油机房、备品备件室等按通行标准建造。
4. 设备配置及技术要求
4.1 各种设备应安装牢固,在地震震级小于机房抗震极限时不倾覆、不移位、不跌落。
4.2 基准台
4.2.1 设备配置
一基准接收机(含调制器)(2台,双机热备份)
一基准接收机天线(2个)
一配套的天线、电源和数据电缆
4.2.2 技术要求
4.2.2.1基准接收机的性能和技术指标应满足《RTCM差分GPS基准台和
完善性监控台推荐标准(1.0版)》(RTCM Recommended Standards for Differential Navstar GPS Reference Station and Integrity,Monitor Versionl.0)的要求,其中主要有:
一L1 C/A码信号辐射到仰角大于7.5°的天线时的最小信号功率电平为-160dBw
一对某一卫星在首次取得满足上述最小辐射功率电平的信号后最小跟踪时间为120秒
一可视卫星最少4颗,最多12颗
4.2.2.1.1 C/A码距离变化率测量精度:优于10cm/s(rms),排除基准站时钟频率漂移。
4.2.2.1.2距离变化率修正精度:优于11 cm/s(rms),排除基准站时钟频率漂移。
4.2.2.1-3 C/A码伪距修正精度:优于85 cms(rms),排除RTCM#1和#9电文比例因子SA和它们的等待时间。
4.2.2.1.4伪距离修正等待时间:小于1.0s。
4.2.2.2基准接收机(含调制器)应能在电压为220VAC(±10%)、周率50Hz(±5%)的电源下正常工作。
4.2.2.3基准接收机(含调制器)应能在温度为0℃~+50℃、相对湿度为95%(非凝水)环境下正常工作。存储温度应为-40℃~+75℃。
4.2.2.4基准接收机天线位置坐标系采用WGS-84,绝对精度应≤lm,坐标显示单位为分,小数点后保留5位。
4.2.2.5基准接收机无线应能在温度为-40℃~+75℃、相对湿度为100%(凝水)环境下正常工作。
4.2.2.6基准接收机天线应安装牢固,抗风能力应达到50m/s及阵风70m/s。
4.2.2.7基准接收机无线罩应水密且耐紫外线照射,其外型设计应满足防积水、防积雪、防鸟类停留的要求。
4.2.2.8调制器的调制信号输出一航海导航波段:调制器性能和技术指标应满足《RTCM差分GPS基准台和完善性监控台推荐标准(1.0版)》(RTCM Recommended Standards for Differential Navstar GPS Reference Station and Integrity Monitor, Version 1.0)的要求,其中主要有:
4.2.2.8.1 频率输出范围:载波频率范围从283.5kHz到325kHz,可以500Hz递增。
4.2.2.8.2 频率容限:载波频率精度优于±4ppm和频率的年老化率低于1ppm。
4.2.2.8.3 输出调制:基准台将输出以MSK调制RTCM数据流的信号给发射机。
4.2.2.8.4 相位噪声:在10Hz的偏移时每双向调制的相位噪声应低于-80dB/HZ。
4.3 完善性监控台
4.3.1 设备配置
-完善性监测GPS接收机(1台)
-完善性监测GPS接收机天线(1个)
-指向标接收机(1台)
-指向标接收机天线(1个)
-计算机(含控制板、串口板)(一般为2台)
-监控软件(1套)
-打印机(1台)
-配套的天线、电源和数据电缆
-调制解调器(2台)
-数据通讯线路(1路)
4.3.2 技术要求
4.3.2.1 完善性监测GPS接收机、完善性监测GPS接收机天线、指向标接收机和指向标接收机天线的性能和技术指标应满足《RTCM差分GPS基准台和完善性监控台推荐标准(1.0版)》(RTCM Recommended Standards for Differential Navstar GPS Reference Station and Integrity Monitor, Version 1.0)的要求,其中主要有:
4.3.2.1.1 C/A码距离变化率测量精度:多用户完善性监视器的精度优于4cm/s(rms)。航海导航完善性监视器的精度优于10cm/s(rms)。这一精度没有考虑基准台时钟频率偏差。
4.3.2.1.2 报警产生时间:如果下面任何一个报警阀值超过其对应的观察时限,则完善性监视器将在0.25秒内产生一条RSIM#20电文:
高伪距残差
高水平位置误差
高HDOP
4.3.2.1.3 星座变化指示时间:无论某一卫星的仰角是多大或校正值是否正在被播发,在开始或结束跟踪任何卫星之后1秒钟时间之内,完善性监视器将向基准台发送一条新的有关被跟踪的SV状态的信息电文RSIM#7。
4.3.2.1.4 广播监测—航海导航波段:在满足1~24V/m和0.18~4mA/m磁场强度条件下:
—数据链接收机位错率性能:如果与基准站处于同一位置的监视器99%的功率容量带宽的信噪比是10dB而远方监视器的信噪比是7dB,则数据链接收机的位错率将达到10-3。
—数据链接收机信号电平测量:无论天线高度是多少,数据链接收机将在信号的±1.25dB之内测量信号播发的电厂强度。
—信噪比测量:对于远方监视器,数据链接收机将在MSK信号的全部功率带宽±1dB之内测量其信噪比。对与基准台处于同一位置的监视器不要求对信噪比进行测量。
4.3.2.1 完善性监测GPS接收机和指向标接收机的电源和环境适应性能应分别满足4.2.2.2和4.2.2.3的要求。
4.3.2.2 完善性监测GPS接收机天线和指向标接收机天线应分别满足4.2.2.4、4.2.2.5、4.2.2.6和4.2.2.7的要求。
4.3.2.3 计算机(含控制板、串口板)应采用工业品极,配置要求为:
586或以上,主频≥100MHz,内存≥16M,硬盘≥800M,3英寸软驱,彩显1024×768 0.28。计算机(含控制板、串口板)应能正常运行监测控制软件,各口与相应设备通讯正常,可按监控程序正常设置、监测、控制相应的设备及显示和记录所需的数据。
4.3.2.5监控软件应具有极高的可靠性和良好的人机界面。监控程序在受到干扰后应能自行恢复正常运行。为防止非授权人员输入或修改数据,监控程序应有口令保护功能。
4.3.2.6调制解调器速率为14.4K,电源和环境适应性能应分别满4.2.2.2和4.2.2.3的要求。
4.3.2.7通讯线路符合国家数据通讯的有关规范,应能满足速率为14.4K的数据通讯要求。
4.4 播发台
4.4.1 设备配置
一发射机(2台)
一自动天线调谐器(1台)
一发射天线(1座)
一配套的天线、电源和数据电缆
4.4.2 技术要求
4.4.2.1发射机的性能和技术指标应符合《沿海无线电指向标一差分全球定位系统播发标准》的规定。
4.4.2.2发射机的电源和环境适应性能应分别满足4.2.2.2和4.2.2.3的要求。
4.4.2.3自动天线调谐器安装在室外尽量靠近天线处,外面设置防雨装置,并能在温度为-20℃~+70℃、相对湿度100%(凝水)环境下正常工作。
4.4.2.4发射天线(含地网)的设计、安装和技术指标应符合有关的通信工程技术规范。
4.5 供电系统
4.5.1 设备配置
一备用发电机组(2台)
一交流净化稳压电源(1台)
一在线式不间断电源(1台)
4.5.2 技术要求
4.5.2.1发电机组的容量应依台站的实际需求(设备、照明、办公及生活用电)配置。
4.5.2.2发电机的输出电压为220VAC(±10%),周率为50Hz(±3%),波形畸变<5%。
4.5.2.3交流净化稳压电源配置容量为5kw,在输入电压为160VAC~260VAC和负载从10%~80%变化时,输出电压应为220VAC(±4%),波形失真<3%。交流净化稳压电源应具有良好尖峰和浪涌抑制功能。
4.5.2.4在线式不间断电源配置容量为3kw,其输出波形应满足设备要求,在电源转换时应满足所有设备(包括计算机)能不间断地正常运行。
4.5.2.5各种电源线均应采用耐高温、耐腐蚀、塑套、多铜芯电缆,耐压和线径根据实际应用电压和最大通过电流依有关电工规范选取。
4.6 防雷与接地
4.6.1 台站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和防雷接地宜合设在一个接地系统上。
4.6.2 天线系统与设备机房联合接地时,接地电阻应≤1 Ω。
4.6.3 天线系统接地与设备机房接地分开时,天线系统接地电阻和设备机房接地电阻应≤4Ω。
4.7 系统设备验收
4.7.1 RBN—DGPS台站的系统设备按本要求进行验收,工程竣工验收按部有关规定执行。
4.7.2 系统设备验收由建设单位组织实施,成立验收领导小组和验收测试小组。
4.7.3 验收程序:首先根据供货合同中的技术规格进行单机检验,然后进 行系统性能检验。
7.4 验收文件
一安装、调试报告
一单机检验报告
一系统检验报告
一试运行报告(附记录)
7.5 验收要求
7.5.1设备类依供货合同的技术性能指标进行验收。
7.5.2系统类依《沿海无线电指向标.差分全球定位系统播发标准》、RTCMSC一104 2.0 版、RTCM SC-104 RSIM 1.O版台站、监测站技术要求进行验收。
7.5.3系统可靠性检验
可靠性检验是系统性能验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供货合同中必须定检验的系统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以及对系统故障作出定义。根据系统可靠性的要求,RBN-DGPS单站系统设备的MTBF检验值为1751h(见附件1)。
7.5.4系统设备现场验收(详见附件2)
附件1:
RBN—DGPS站系统可靠性的计算
1、RBN—DGPS系统设备可靠性包括基准台、播发台和完善性监控台的所有设备。
2、系统设备可靠度Rs
Rs=99.0%
3、系统设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
Rs=e-λt(指数分布)
=e—t/MTBF
MTBF=t/-InRs=t/-In0.99
取t=48(h),则
MTBF=4776(h)
4、系统设备可利用率A
A=MTBF/(MTBF+MTTR)=4776/(4776+0.5)=99.98%
5、MTBF检验值θ1
采用定时截尾高风险率验收方案,α =30.7%,β=33.3%, Dm=θ0/θ1=3,取θ0=4776(h),则:
θ1=θ0/3=1592(h)
T=1.1×θ1=1751(h)=73(d)
θ0——规定可接受的MTBF
θ1——不可接受的MTBF
α——生产方风险
β——使用方风险
Dm——MTBF的鉴别比
T——截尾时间
6、系统关联故障次数r<1时接收,r≥1时拒收。
系统故障是指影响设备使用功能的故障。
附件2:
RBN-DGPS系统设备现场验收细则
1、总则
1.1 根据《沿海无线电指向标一差分全球定位系统建设技术要求》,制定本实施细则。
1.2 RBN—DGPS台站系统设备按《沿海无线电指向标.差分全球定位系统建设技术要求》及供货合同要求进行验收。
1.3 系统设备验收由各海区负责,组织有关专家、技术人员,成立验收小组,与系统设备供货方共同进行测试验收。
1.4 现场验收分单机设备检验、系统性能检验(含海上综合性能测试)。
2、单机设备检验
2.1 外观检验
首先根据设备供货合同对安装的单机设备进行外观检验,检查设备安装是否正确、到位,设备是否损伤,防雷接地系统和电源供电是否正确。
2.2 对照单机设备供货合同的技术指标,检查单机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各种开关和控制调整是否有效,如有必要,可对单机的主要技术指标进行测试。
2.3 按附录A进行填写并由供货方和用户签字确认。
3、系统性能检验
单机设备检验合格后,进入系统性能检验阶段。
3.1 系统设备可靠性
3.1.1可靠性模型
RBN—DGPS系统设备的可靠性检验为串联模型,如附录B一1所示。
由于基准台、调制器和发射机均为两套,在检验过程中可以切换。
3.1.2可靠性检验方案
为了缩短现场检验时间,选择高风险率的定时截尾检验方案。根据《沿海无线电指向—差分全球定位系统建设技术要求》,可靠性检验时间为1751小时,系统关联故障发生次数应<1为合格,≥1为不合格。
3.2 信号覆盖范围
为检验台站信号作用距离,可采用海上拉距测试方法,即将1台亚米级GPS接收机和1台指向标接收机安装在测试船上,随着船舶运动,观察距播发站不同距离上的信号接收情况,监测信号强度(SS)、信噪比(SNR),记录能够稳定、连续收到信号的最远半径距离,该半径距离即为信号的覆盖范围。信号覆盖范围应满足海上半径300公里(最小场强50µ V/m)的要求。如海上拉距测试不方便,也可在相邻的RBN-DGPS台站进行测试。
依据《海上综合性能测试报告》,将信号覆盖范围测试结果填入附录C。
3.3 定位精度
采用静态定点测试和海上动态RTK比对测试,检验定点定位精度和动态定位精度。
3.3.1 定点定位精度
在距播发台约50、100、150、200公里处,各选一静态测试点(位置已知),用1台亚米级GPS接收机和1台指向标接收机,分三个时段(上午、下午、夜间),每时段3小时,监测台站信号,记录原始数据,用后处理软件计算该点的定位精度。在信号覆盖范围内,亚米级接收机的定位精度应优于5米(95%)。依据《海上综合性能测试报告》,将定点定位精度测试结果填入附录D。
3.3.2 动态定位精度
在测试船上安装1台RTK接收机,接收自建RTK岸台发送的差分改正数(使用VHF数据链,9600波特),同时在船上也安装1台亚米级接收机和1台指向标接收机,接收RBN-DGPS台站的差分改正数,通过后处理软件,将两种接收数据画出的船舶运动航迹图叠加在一起,观察其重合程度,以检验动态定位精度。依据《海上综合性能测试报告》,将动态定位精度测试结果填入附录D。
3.4 用户信号可利用率
用3.3.1定点定位精度测试方法,计算用户信号可利用率:
用户信号可利用率=用差分信号计算的位置次数/位置计算的总次数单站用户信号可利用率在其覆盖范围内应≥97%。依据《海上综合性能测试报告》,将用户信号可利用率测试结果填入附录E。
附录A
单机设备检验记录(一)
天气: 温度:
设备名称 | 外观检验 | 处理意见 | 备注 |
GPS基准接收机(含天线) | |||
MSK调制器 | |||
完善性监测GPS接收机(含天线) | |||
指向标接收机(含天线) | |||
发射机(包括ATU和发射天线) | |||
AC-DC电源 | |||
计算机(包括显示器、软件) | |||
UPS | |||
交流净化稳压电源 |
供货方代表: 用户代表:
检验时间:
单机设备检验记录(二)
设备名称 | 合同指标 | 实测指标 | 备注 |
附录B
系统可靠性检验模型
1、可靠性模型
天线λ1→ATUλ2→发射机λ3→基准台λ4→IM接收机λ5→监控计算机λ6→UPSλ7
λs=λ1×λ1×λ1×λ1×λ1×λ1×λ1
MTBFs=1/λs
式中: λ——单机失效率
λs ——系统总失效率
MTBFs——系统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
2、系统故障
系统故障是指可修复的设备丧失了规定的功能。按故障的程度可分为轻度故障和严重故障。
轻度故障是指设备有故障但仍能维持基本使用功能。
严重故障是指设备丧失基本使用功能的一类故障。
可靠性试验用关联故障统计失效,即:
关联故障=轻度故障次数×0.3+严重故障次数
3、系统设备可靠性= %
附录C
信号覆盖范围
台站名: 测试时间:
距台站距离(公里) | SS(µ V/m) | SNR(dB) |
50
| ||
100 | ||
200* | ||
稳定、连续接收信号的 最远半径距离: |
*注: 200海里时应采用场强仪测试信号强度。
结论: 该台站的信号覆盖范围可达海上半径 公里。
测试方: 用户代表:
附录D
1. 定位精度
1.1 定点定位精度
静态定点测试结果
台站名: 测试时间:
监测点地名 | 距离(公里) | 传播途径(陆地/大海) | SS(µV/m) | SNR(dB) | 监测时段 | 定位精度(%) | ||
≤2米 | ≤5米 | ≤10米 | ||||||
1
| 上午 | |||||||
下午 | ||||||||
夜间 | ||||||||
2 | 上午 | |||||||
下午 | ||||||||
夜间 | ||||||||
3 | 上午 | |||||||
下午 | ||||||||
夜间 | ||||||||
4 | 上午 | |||||||
下午 | ||||||||
夜间 |
结论:在信号覆盖范围内,亚米级接收机的定点定位精度优于 米(95%)
测试方: 用户代表:
1.2 动态定位精度
(附航迹叠加图)
结论:在信号覆盖范围内,亚米级接收机的动态定位精度优于 米(95%)。
附录E
用户信号可利用率测试结果
台站名: 测试时间:
监测点地名 | 距离(公里) | 监测时段 | 位置计算的总次数 | 用差分信号计算的位置次数 | 用户信号利用率(%) |
1 | 上午 | ||||
下午 | |||||
夜间 | |||||
2 | 上午 | ||||
下午 | |||||
夜间 | |||||
3 | 上午 | ||||
下午 | |||||
夜间 | |||||
4 | 上午 | ||||
下午 | |||||
夜间 |
结论:该台站信号覆盖范围内的用户信号可利用率≥ %。
测试方: 用户代表: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
电话:025-85511250 / 85511260 / 85511275
传真:025-85567816
邮箱:8965569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