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网

资讯

海上“移动实验室”向深蓝迈进


近日,中国船舶七〇八研究所(简称“七〇八研究所”)与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设计专业委员会、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联合举办了第二届海洋科学考察船技术高峰论坛。与会嘉宾、专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围绕科学考察船管理、使用、设计、监造等方面,共享海洋科考船发展盛宴,其中也展现了我国科考船的发展历程和前沿技术。

  起步较晚发展迅猛 ●●

“雪龙2”号

  随着人们对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大,陆地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为此,人们逐渐把目光转移到了海洋。海洋科学考察船作为海洋探测与研究的重要平台,是海洋能力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我国原有的海洋科学考察船大部分建造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船舶整体性能和仪器装备相对比较落后,尤其缺乏深海大洋综合科学考察的能力,这种状况成为制约我国海洋科技发展的瓶颈,严重阻碍了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和重点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据七〇八研究所介绍,为了改变科考船落后的面貌,我国国内科考船的研发历经起步、发展、创新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利用已有渔船、拖船和旧军用辅助船等进行改装,应用区域限于沿岸和近海,船的吨位普遍偏小,一般在千吨以内。

  发展阶段——逐步掌握科考船设计和建造的关键技术。有计划地发展不同型号的远洋科考船,开创自主设计和建造批量大型远洋科考船时代。偏军民两用型。

  创新阶段——设计的船舶既具国际特色,又兼顾我国海洋科研实际,船型创新、理念先进,全电力推进、全回转推进器、动力定位、通信导航、声学探测、振动噪声控制等先进技术广泛应用。

  和西方比起来,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迅猛,“东方红”“向阳红”“远望”“海洋”“科学”“实验”等系列科考船相继问世,为我国海洋科学考察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海洋事业的国际地位。

  特别是近几年来,科考船的技术含量更高。在此次论坛开幕式上,七〇八研究所所长卢霖表示,七〇八研究所在海洋科考船研发设计领域又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依托我国高速发展的造船业,这些年我国科考船数量一直不断增加,已经从之前的19艘发展到了50艘,仅去年,我国新建科考船数量就已经达到世界第一。全球首艘六缆高精度短道距地震电缆三维物探船“海洋地质八号”、全球最大静音科考船“东方红3”号、我国首艘专业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我国首艘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深海一号”、我国首艘中型地球物理综合科考船“实验6”号、我国在建吨位最大的综合科考船“中山大学”号等相继问世,这些科考利器将助力我国海洋科考事业蓬勃发展。

  技术引领船型设计●●

“东方红3”号

  据卢霖介绍,诞生于1950年的七〇八研究所,是新中国第一个舰船及海洋工程总体设计研发机构,被誉为中国舰船设计的“摇篮”。

  据了解,科考船型是七〇八研究所成立以来延续至今的优势船型,到目前已研发大大小小各类船型超过50型。其设计研发也经历了起步、发展和创新的过程。

  起步阶段是在国外指导下设计开始的,之后经历了自主设计近海科考船、自主设计无限航区远洋综合科考船的过程。

  发展阶段则成功开发出“远望”“科学”“东方红”“向阳红”“实验”等多个系列,奠定了科考船研发设计基础。

  进入21世纪,面对百花齐放的科考船设计市场,七〇八研究所集中发力较为复杂的大中型科考船市场,打造出多型性能优异的旗舰船型。

  如今,七〇八研究所立技术之本,引领科考船船型设计。该所基于已有的“远望”“东方红”“向阳红”“系列”“奋斗”等系列,逐渐形成适应不同科考任务需求的系列化、标准化船型研发序列。

  目前,该所已基本掌握船型平台研发技术,包括全船线型优化、减振降噪、船载科考及作业解决方案等系统设计技术;操控支撑设备国产化已初步应用。下一步,将向机电设备及科考探测设备自主研发迈进。

  此外,七〇八研究所深入深远海和两极,构建实时、全面、高效、可靠的立体观测网络,关注智能技术、环保技术、通讯技术、冰区技术,加强船舶三维设计和建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

  科考重器“群星璀璨”●●

“向阳红01”船

  作为我国海洋科考事业的引领者,七〇八研究所始终与我国的海洋科考事业同频共振,从改装到专业新建,从近海到深海、远洋、极地,从数百吨到数千吨,研发了一系列海洋科考利器,助力我国海洋科考事业实现了质的飞越。

  “向阳红01”船由七〇八研究所自主研发设计,是我国新一代具有无限航区及全天候观测能力的海洋综合科考船,于2016年6月18日交付使用并列入国家海洋调查船队。该船满载排水量4980吨,船长99.8米,宽17.8米,续航力1.5万海里,可满足12级抗风稳性要求,电力推进,具备动力定位能力,是我国目前先进的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在国际上也属一流,服役至今,为我国海洋科考事业立下赫赫战功。

  2018年,七〇八研究所设计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圆满完成深海地质调查第6航次和中国大洋第51航次科考任务,航程近30000公里,海洋地质调查丰硕成果。

  今年7月交付使用的“雪龙2”号,是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其排水量达到了近1.4万吨,续航力为2万海里,具有舰艏舰艉双向破冰的能力,可以在厚度达1.5米的冰层上连续破冰航行。如果遇到实在难以破坏的冰层,还可以原地360自由转动突破困境,极大地增强了我国在极地的科考能力。

  除了“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外,“东方红”系列的最新型号“东方红3”号,也是我国经略海洋的“重器”之一。该船全长103米,海上自持力达60天,是国内综合考察功能最齐全的科考船,也是全球最大静音科考船,因为采用了多种先进的静音技术,其静音性在全球首屈一指,可以悄悄地驶来而不被鱼群发现。

  今年8月28日,由七〇八研究所为中山大学研发设计的6000吨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在江南造船厂成功下水。

  “中山大学”号总长114.3米,型宽19.4米,设计吃水6米,设计排水量约6880吨,是目前国内排水量最大、综合科考性能最强、创新设计亮点最多的海洋综合科考船,也是教育部为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2016年6月批复的重大建设项目。

  “中山大学”号的顺利下水是中山大学科考船设计建造的重要节点,标志着船舶主船体结构已全部完成,下水后将开展舾装调试工作,预计于今年12月试航、2021年上半年交付使用。

  此外,作为国内科考船的顶尖设计院,七〇八研究所在牢牢把握“科学”“实验”“海洋”“向阳红”“东方红”等系列科考船设计经验的基础上,勇于突破、大胆创新,与船东、船厂、船级社、监理、国内多个研究所和高校、国外知名供货商等有关方一起,共同打造完成了一型集多学科、多功能、多技术手段为一体,具备全球航行能力且能毗邻极地冰区作业的新一代大型海洋综合科考船。

  未来的科学考察船会是怎样的?七〇八研究所研究员、船型设计技术首席专家吴刚认为,首先是根据船东需求打造不同系列标准船型。其次,船舶技术智能化或无人化将同时为无人科考装备提供支撑平台。第三,设计理念将从单船建设转向体系建设。

  来源:中国水运报

来源:吾爱航运网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025-85511250 / 85511260 / 85511275

传真:025-85567816

邮箱:8965569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