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东海航海保障中心温州航标处工作人员缓缓拧上最后一颗螺丝,一个仅有行李箱大小的一体化智能AIS终端系统被成功安装在温州大门大桥上,这是全国首套一体化智能桥梁防碰撞系统。
近年来,船舶碰撞桥梁的风险日益严峻,为解决这一难题,温州航标处携手温州海事局、杭州通信中心、上海华海航标技术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在温州先试先行,探索以科技手段为大桥打造精密防碰撞的“智慧大脑”。
安装一体化智能AIS终端系统的温州大门大桥。
·桥梁防碰撞“智控”新路径
随着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建成了大量的大型海上风电场、桥梁。这些设施的建设使得其附近水域的通航环境发生了变化,再加上原本海上存在的暗礁以及大规模铺设的海底线缆管道给船舶航行带来了一定的限制和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随着水路运输的日趋繁荣,船舶数量飞速增加,船舶日益大型化,船舶碰撞上这些海上的大型资产的风险也在日益增加,一旦发生事故就会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影响。对于这些水域的防碰撞,就成了海事、航运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
2月25日,交通运输部视频调度船舶碰撞桥梁隐患治理三年行动实施情况。跨越航道桥梁是铁路、公路、水路等通道的咽喉节点,一旦发生船舶碰撞桥梁事故,将直接影响路网畅通、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据了解,由于部分早期建设的桥梁通航净空尺度较小、防撞标准较低、个别桥梁未按要求设置防撞设施、船舶大型化发展等原因,近年来一些桥梁与船舶不匹配的安全风险凸显,多次发生船舶碰撞桥梁的事故。
有研究表明,在所有的事故原因中,人为失误是最主要的原因,其次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如果可以在船舶进入到相关水域时,实时掌握船舶的航行动态;如果可以提前几分钟预判船舶可能发生事故,从而主动向船舶驾驶者提供报警,通知海事监管部门采取措施,将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温州航标处负责人介绍,正是秉持着这一“智控”思路,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五年磨一剑,最终研发了这一系统。
·航海科技成果转换新成效
在现场,作者看到,该套系统由AIS基站、水上电子围栏、VHF系统和监控分析预警软件等组成。在目前传统视觉航标的基础上,加入智能感知技术,通过自动录取跟踪附近过往船舶,分析船舶态势,主动向船舶提供避险和助航信息。
单套系统分引导区、警戒区、通航区等三个区域进行报警,船舶每经过一个区域,都会收到系统自动发送的提醒。
据介绍,该系统运算能力超过一台智能手机,以往能实现同类功能的装备设施需要至少一个机柜才能全部装下,而该系统仅有行李箱大小,还内置了太阳能供电系统,在30天无太阳的情况下也能正常工作,极大的提高了其适用范围和便利性。
全套设备仅需30分钟左右即可安装完毕,即使在最恶劣的气象条件下,覆盖范围也能达到5公里以上,而且多套设备还可组建成套系统。
“系统内部集成了全国30万多艘船舶静态数据,还可根据用户需求增加调整响应功能。而且一套设备可连续工作3年以上,到期后仅需现场更换电池,就能继续使用。”温州航标处负责人介绍,该系统荣获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是航海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一个成功案例,目前已经在吴淞口、东海风力发电厂等率先应用,收到良好效果。
·海事航保融合发展再提速
“X船,你船已经驶入大门桥区,请注意控制航速,安全行驶。”
“X船,请注意你的航向,注意不要偏航。”
6月28日,刚刚装好的一体化智能AIS终端系统开始发挥作用,一条条提醒信息发往通过温州大门大桥桥区的每艘船舶。
“这个系统对我们海事安全监管来说也大有裨益,可以说是海事监管和航海保障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温州海事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温州有多座跨航道桥梁,船舶碰撞桥梁风险很大,作为海事部门安全监管压力很大。通过这一系统,我们可以及时发现风险船舶,并主动预警,有效的压实监管主体责任,降低船舶碰撞桥梁的风险。”
“该系统既可运用于桥区航道标识,还可以很方便地用于海上孤立危险物识别、风电场施工和运营区域警戒等多种场景,为传统航标和无线电航标向信息航标、智能航标的应用转化,开启了一次新的实践。”温州航标处航标导航科负责人介绍。
来源:中国海事
来源:吾爱航运网